《夺冠》应该算是大家最期待的电影之一吧,经过重重困难,终于上映了,点燃了大家的激情。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过去一个周末(9月25日至9月27日)的大盘票房报收近2.65亿,《夺冠》连续3日获得票房日冠军。截至9月27日零点,《夺冠》累计票房已达.42万元,周末的排片占比达52.5%。
电影的第一部分:从年开始,彭昱畅饰演的排球陪练来到福建漳州女排集训基地,在这里见识了年轻、充满干劲的女排姑娘,以及年龄最小的郎平。吴刚饰演的教练,以演讲式的激励,鼓励女排队员努力拼搏,流血流汗、不流泪不掉队,终于,赢得了世界杯冠军。
大家对于《夺冠》的期待应该蛮高的,不过个人看它不像是电影,而更像一部记录篇比较确切,电影一开始就以彭昱畅来女排来报道开始,彭昱畅的角色一进入训练场馆,差点就被飞来的排球砸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他蒙了,并不想呆在这里。
起初他非常拒绝“组织没告诉我要当陪打教练啊”,只说是有四十五天的过渡期。
可是吴刚饰演的教练明确的意思告诉他,想离开门都没有,你加入了女排就是女排的一份子,他也无奈的留了下来,陪着训练。一开始给姑娘们发球、陪姑娘们打球的时候,他下手都非常留有余地。
让人很感动的是女排姑娘训练的场景,再苦再累都要练,看到她们脚是伤痕累累,无数次要放弃,但是在教练的鞭策下依然咬牙坚持下来。
彭昱畅饰演的陪打教练一点点慢慢的被感动,他看到女排姑娘的不容易,特别是当和江苏男排对打的时候,他还对郎平说:只要她能赢自己,自己愿意一辈子陪她练球。
结果女排用自己实力证明赢了江苏男排,终于有了为赢拼尽全力训练觉悟的他,不仅为了帮助女排更好的比赛而加强训练力度,还不断琢磨战术、与女排共进退。
只要能让你们拿冠军,要我做什么都可以。
还有一处细节就是在年中日决赛时,围坐在一台小小黑白电视机旁的观众,紧紧地跟随着女排们的一举一动。
终于,等到比赛胜利,从钢铁厂到师范大学,全国不同地方的观众在同一时间爆发了齐刷刷的掌声,大家相拥、欢呼。
这样的场面真是罕见,那么多人都看着电视里的女排,紧盯着,都为女排暗自的加油打气,最后女排胜利了一起欢呼,为女排加油。
不过这电影还有比较温馨好笑的一面就是姑娘们前去日本比赛之前,青年陈忠实止步于机场送行。
彭昱畅和白浪二人皱着眉头第一次喝速溶咖啡的场面,很有记忆点。
郎平掏出队友们一起织的袖子不对称的毛线衣,格外温暖。这毛衣意义重大,是女排姑娘们一起合作的,在休息的时候一针一线的织的,这毛衣对于彭昱畅这个陪打教练来说意义重大,他的眼眶都湿了,这说明了什么?这是女排姑娘对他的认可,对他的感激,他怎么能不感动?
彭昱畅饰演的陪打教练,后期成了主教练又卸任,虽然身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始终是重要的灵魂人物,是一路陪伴姑娘们披荆斩棘斩获桂冠的核心之一。
彭昱畅饰演的女排陪练身处艰苦的环境中、用“埋下头吃苦、流汗不流泪”的死磕训练法成为80年代戏份中的观众泪点密集区。
在80年代,世界女排强队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而我们国家队的训练条件还比较艰苦。
国家落后,什么都跟不上,能靠什么?吴刚饰演的教练说只能拼命,事实上女排就是靠这样的方法才获得了胜利的。
而彭昱畅饰演的陪练为了将对手的打法研究透彻,对着录像一次一次地分析动作、记录技术要领,笔记密密麻麻记了一本,终于研究出了对方的动作要领。
戏里的角色刻苦钻研,戏外彭昱畅本人同样严谨认真。为了接近排球运动员、陪练的形象,彭昱畅全身涂黑,坚持训练肌肉和体能……开拍前半个月,彭昱畅就开始了排球训练,所有打球和训练的动作必须自己做。
拍摄“鱼跃”高难度动作时,彭昱畅为了把这个专业排球动作做到完美,一次一次地全身扑倒在地,还主动要求导演再多拍一条,因为他坚持“我还可以再好一点点”。
当然影片还有很多感人的细节,电影一开始由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带领的女排队员们,主要的训练场地是在漳州排球训练基地。
一开始训练基地没建成,队员们只得在临时搭建的竹棚里练习,而墙面也是用黄土、石灰、盐水混合的“三合土”,经常摔得血肉模糊。
其中,电影里的好几个细节看得人非常心疼——
有的队员竹刺扎进了肉里,双腿也摔得皮开肉绽,墙壁上的每一个坑洼都是队员们千万次练习给凿出来了——
在场馆之外,还能看到当年的自行车大队、影院张贴的海报、姑娘们烫的波浪卷,简直是分分钟穿越到了80年代。
不论是每2秒接一个球、训练扛打能力,还是没有计算机配合训练,就把网升高15cm,以男排的标准进行严苛的练习,女排姑娘们是真的拿命在博。
吴刚的角色所说:
“我第一次出国,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我哭了,中国太落后了。”
真拼的原因是什么?只是想证明
“中国人,行的!”
第二部分是在年,北京奥运会,排球场上,一边是陈教练带领的中国女排,一边是郎平带领的美国女排,可惜,最终在家门口只拿到了季军。
因为如此,郎平饱受流言蜚语。黄渤饰演的教练十分不讨喜,这大概是不提及名字的原因吧。
大家都说黄渤这个角色没有演绎好,但是至少个人来看还是可以的,只是和他所饰演的角色外形上有所差异吧。
在《夺冠》定档今年春节的时候还曾举办发布会,在发布会的时候,陈可辛谈起陈忠和演员人选,他是这样说的:
“大家肯定是觉得找了黄渤所以才找了长得像黄渤的人来演他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先找的彭昱畅,所以才找了像彭昱畅的黄渤。”
其中当黄渤和郎平在赛场对决的时候,两个人在比赛之前还见了一面,黄渤饰演的陈中和让郎平拼劲全力,两个人是多年的老友,而郎平内心是希望女排能赢,他理解她对女排的感情。
而结果是郎平赢了,却并不高兴,因为这样的事情被人骂,她虽然赢了,但是内心是悲伤的。
后来郎平要改革,还是陈中和支持她改革的,陈忠和,其实是多面体:指导队员时,严格到严苛。
90年代随着女排老将的相继退役,中国女排不可避免进入阶段性衰退期。直到年,陈忠和扛下了主帅的大旗,投下关键票的,就是郎平。
面对这一批经验和实力不足的女排新生代,他重提了当年的“竹棚精神”,除了苦练,女排姑娘们别无他选。
陈忠和曾这样描述自己每天的状态:“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的还是第二天该怎样给队员练,一想就是两三个小时,第二天不到8点就又起来开始一天的训练,没有一天能松下来。”
但他也了解这些姑娘们,姑娘们比谁都想赢,所以他越微笑,姑娘们心里越有底,拦截、扣球越有力。
就这么微笑着,他在资历不算深,上任后屡受质疑的情况下,带着中国女排年夺下了世界冠军。
到了年雅典奥运会,在俄罗斯2:0领先,几乎就要稳稳把金牌拿到手的时候,中国姑娘却顶住压力连扳三局,奇迹般地逆袭获得了冠军。
但笑到最后的陈忠和,人生真的那么多喜悦吗?
就在他指导女排前后,他的哥哥因为车祸身亡,全家的重担就要由陈忠和单独承受,好不容易熬过了这段煎熬期,他的妻子也遭遇车祸身亡,那时候他们的女儿年龄仅有3岁。
当时他的母亲瘫痪在床,父亲的身体也不行,全家就真的是只有靠他,后来父亲也因为脑溢血而离世,接二连三的痛苦打击无处言说,但到了场上,在战局最胶着的时刻,这个男人脸上依然挂着谜之微笑。
另外这里有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就是刘敏涛饰演的陈招娣。
陈招娣(刘敏涛饰)躺在病床上说:“我的比赛就要打完了,我先下场休息,来世咱们还做队友……”
陈招娣紧紧握住郎平的手,劝说她回中国女排执教,“回来吧,回来吧……我们大家都支持你。”
刘敏涛的戏份还不到1分钟,接下来就是袁伟民(吴刚饰)带着郎平、陈忠和(黄渤饰)以及老女排的队员们一起参加陈招娣的葬礼。
片中袁伟民的那句“别掉队,都跟上”令人动容。
年世界杯中日大战中,7号陈招娣为了给队友郎平赢得宝贵的休息时间,带着腰伤坚持上场。
夺冠领奖时,队友们想要搀扶陈招娣,她倔强地自己攀上了楼梯……
年4月1日,陈招娣因癌症去世。
郎平悼念她的时候说:“亲爱的招娣,上月去探望你时我们还在讨论排球,我执教的每场球你都很关心并提出建议。你对亲情友情都那么执着。”
郎平回忆了她和陈招娣当年并肩作战的故事:“还记得年我们夺取第一个世界冠军那次,咱俩是室友,决赛前你腰伤复发但咬牙坚持拼完五局,是我们扶着你走上领奖台的,你顽强的拼搏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非常想你!我们来世还做队友。”郎平的这句话情真意切,也被用到了电影《夺冠》之中。
主力接应二传陈招娣为中国女排获得年亚锦赛冠军、年世界杯冠军、年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年,亚洲俱乐部冠军日本日立队访华,陈招娣代表中国队出战,拦网时左臂桡骨骨裂。
在两个月后的全运会里,陈招娣用绷带吊着左臂上场,单手参加比赛,被誉为“独臂将军”。
陈招娣的事迹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在课文《苦练》中,一整天的大运动量训练后,所有队员都累趴下了,只有陈招娣主动加练了15个好球,她的倔强坚毅令恩师袁伟民赞叹不已。
年,28岁的陈招娣退役,后来成为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
和郎平一样,陈招娣也因为艰苦的训练遍体鳞伤,她的腰伤特别严重,经常疼得动弹不得。
年,陈招娣接受了直肠癌手术,之后和癌症抗争了多年。
陈招娣曾说:“要不是因为病情,我一定还会战斗在排球的一线岗位上。”
年,陈招娣被授予少将军衔,她是中国体育界的第一个女将军。
年,陈招娣和名嘴宋世雄一起解说了北京奥运会的女排比赛。
第三部分时间来到年,郎平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挑选队员,增加教练等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让女排姑娘们增进了解,关心她们,了解她们,最终,郎平带着这群姑娘在巴西家门口拿到了年里约奥运会的冠军。战胜了东道主巴西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了冠军。
年里约奥运会上,朱婷跃起一个传球,画面突然切到了35年前郎平扣球的一瞬,彩色直播转黑白电视——
素面朝天的女排姑娘们,背弓拉开、完全腾空,飞跃起来的身躯,动作行云流水,在扣球的一瞬定格。
巩俐透露“我真的没有信心,怕演不好。”“郎平可是全国人民的偶像,如果我演不好,就可能会成为千古罪人。”
如果说郎平的女儿白浪是形似,那么巩俐便尽己所能做到了神似。
开拍前多次随中国女子排球队前往宁波北仑排球训练基地观摩学习,与郎平贴身交流,整整做了一本笔记。
陈可辛说,只要你来,你站在那里就行了,绝对没问题。他认为巩俐就是电影圈的郎平,她的年龄、地位、气场,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比。
巩俐能把郎平的标志性手势、坚毅的眼神,甚至是扶眼镜的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是因为她在女排集训场上待了十天,也不打扰郎平工作,就一直观察郎平场内场外的各种细节,一边观察一边做笔记。
结果发现,郎平作为运动员出身,身上有很多的伤病,身体做过19或者20次手术,腿上受过伤所以走起路来速度很慢、肩膀做过手术所以走起来会“端着”。
吴君如提到在片场时见巩俐驼着背,以为她后背又不舒服,想要帮她按一按。没想到巩俐直接拒绝,她说,“郎平就是这样,挺直背,这样就变成我了。”到最后,朱婷这样评价巩俐的状态:“一见面就很震惊,我感觉郎导就在眼前。”郎平自己也盖章了。
生活中的郎平,微微驼背、柔顺短发、略八字脚、笑则爽朗憨厚。但哪怕是巩俐背对着镜头,观众依然能够从她微微的驼背里,感受到郎平的气场。
就像巩俐在片中说的那句:“我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
就像陈可辛说的,以巩俐的气场,站在那里,就已经是郎平了。
但人和自己内心的角力,才是故事中最美的风景。
电影里的巩俐,如郎平附体。
她大刀阔斧改革,用“大国家队”的策略,培养更多数量的选手,用现代科学方法重建训练方式,尽管一开始没有立竿见影,但她还是坚持这样做下去。
郎平在成为主教练后问新一代女排们的问题:“你们爱排球吗?“
巩俐饰演的郎平却在一次练完之后,没有像当年的老女排一样,不断要求加练,而是笑着说:“去恋爱吧。”
下一秒,大家潮水般飞奔出去。
训练方式改变背后实则是对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思索。一场戏中,郎平问:“你是为了谁打球?”朱婷说:“为了爸妈。”“不对”。
“为了成为你。”“像这样想,你只能和当年那个我一样差劲”。
在关键的对巴西的比赛前,巩俐演的郎平坐在比赛场上,回忆前程往事,少有地落泪。
就在比赛前,郎平给朱婷发了短信,告诉朱婷答案。
她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好运动员,“你不用成为我,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那场戏,朱婷想起郎平的短信,在镜头前哭得不能自已。
可以说女排的精神已融入国人骨血,而《夺冠》的存在,也连接了曾见证80年代女排五连冠辉煌的观众,也重燃了千禧年一代对排球的热情。
女排精神也有了新的注解。20多年过去,中国早已翻天覆地,以前女排姑娘们身上背负着全社会的期望,打排球一心为了赢,现在呢?
郎平说,“外国记者曾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害怕输掉比赛。我回答她,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唯一的价值了”。
吴刚饰演的教练在出征日本前的训话:“什么是中国女排?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这是一个老女排人对于集体概念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集体荣誉感的高度珍视;郎平给朱婷的短信里鼓励她,“你是我见过最好的球员,你不必成为我。”这又是一个老女排人对于新女排人的精神传承与接力。中国女排能够踏上辉煌,捱过低谷,再攀辉煌,靠的就是这股子劲。
很喜欢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后,郎平回答记者“女排精神是什么”的那段话: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有人说“女排精神”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但是就像郎平说的那样真正的女排精神,不只是在赛场上夺冠,更是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