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Socrates,前—前)出身于雅典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士。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其独特的教学法,他将之喻为“精神助产术”,并称自己为“思想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认识自我来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教育者的任务不是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做新思想的“产婆”,像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在这过程中,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他在教学中很少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通过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交谈,甚至辩论,来指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正确答案。他善于设问,常以提问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发现对方认识上的错误,往往不直接指出其错误所在和出错原因,而是再提出新的带暗示性的问题,巧妙地与之争辩,使对方一步一步地认识到自己的谬误和自相矛盾之处,逐渐悟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一种师生同堂讨论、互相激发、共同寻求真理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发散思维,积极思考,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苏格拉底的这种“精神助产术”对西方教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16、17世纪,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出的“发现法”教育,以及后来一些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对话教育”,实际上都属于启发式教学,其理念与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不无关联。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苏格拉底方法的应用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