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风景》是希腊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继希腊历史三部曲之后,沉默三部曲之一。
安哲的电影,我都喜欢。最开始学习电影的时候,是我最早观摩的电影之一。安哲的大部分电影我都看过,每次感受都非同寻常,那种衰落感、孤独感、潜在的悲伤都压抑着我,这种情绪是来自电影背后历史的,是来自电影人物的,也是来自于情节的设定和超现实的表现的。
安哲的电影是厚重的,也是相对来说费解的。
安哲是我仰视的导演。
所以也是首个推介的导演。
安哲罗普洛斯,年生于希腊雅典,他有两个妹妹,其中一个妹妹伍拉在十一岁时早夭。《雾中风景》的女孩就是取自他妹妹的名字。安哲的一生,伴随的是希腊百年来的战争或者政治纷争,同时,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电影之中,无论是时代的史诗还是个人命运的浮沉。
安哲在十八岁时赴雅典大学学习法律,妹妹的夭折,促使安哲深刻思考人生,退学后服兵役。在军队里,他跑遍了希腊,看到了希腊的阴霾、黑暗和沉重。退役后,安哲即赴法国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后因和学校教授在教学上的分歧,被开除。在年,他参加了法国导演尚·胡许开办的“直接电影学习班”,对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安哲在政治逆境中,敢于直面社会阴霾,勇于通过电影去表现,拍摄了如《年的岁月》等电影,对专制社会进行批判。赢得了后来的希腊人们的尊敬。他的电影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从20世纪七十年代,他不断获得柏林电影节费比希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欧洲电影节等无数奖项。
年,安哲罗普洛斯拍摄了剧情片《雾中风景》,该片获得了第4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安哲曾说:如果能有幸选择自己的死亡,我愿意死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一语成谶,年,76岁的安哲在拍摄《另一片海》时,被撞后医治无效去世。
他的作品很多都体现出明显的社会悲歌的特点,《雾中风景》这部电影,时长2小时零4分钟。影片开始,黑暗中浮现出来一对小姐弟,伍拉和亚历山大,他们又来到了火车站,去预备登车寻找父亲。
父亲在德国,母亲曾经这样告诉他们。他们无数次的来到车站准备去寻找父亲,小姐弟在睡前这样说着:开始是一片漆黑,然后有了一丝光亮,那道光来自于黑暗然后大地从海中浮现……
他们终于偷着上了火车,开始了他们的寻父之旅。他们因为无票被无情的赶下车,警察给送到他们的亲舅舅处,被这个生活在底层的工人无情的拒绝,并且他还直接的揭露了一个事实:他们是一对私生子,根本没有什么父亲。
一对小姐弟经常漫无目的、又十分坚定的走在“空旷的公路上”,直到他们遇见了剧团的年轻演员奥列斯特,这个背负着生活压力的小伙子带给了小姐弟“仅有的一丝丝人性的光亮”,使他们在麻木的人群里感受一丝温暖。
在跋涉的途中,小姐弟经历无尽的苦痛,不仅经受风雨、饥饿、茫然无措,伍拉还被搭车的司机,一个无耻的醉鬼给玷污。
在与奥列斯特的交往中,小伍拉初涉爱河,但是欢快的时光后,却看到揪心的事实:奥列斯特是同性恋者。
在苦难中,小姐弟逐渐成长,仍然茫然,但是坚定的走在寻父之旅。
父亲
父亲在安哲的电影中是一个不好破解的意象。安哲自己的父亲因为被堂兄弟告发被逮捕。在他九岁那年,安哲的母亲,在一堆尸体中挨个寻找父亲斯皮罗。这给安哲的一生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安哲在一部书的序言里说:
“父亲是一个象征,到场或者缺席,是一个隐喻,也是一个参照点。
旅途、边界、放逐。
人类的宿命。
永恒的回归。
这些主题追随着我,从未停止。”
小姐弟是因为寻父才走上这一条艰难的旅程的。可是,父亲在哪里?父亲是谁?为什么要寻找父亲?一切都没有说明。
有看资料,说在西方的语境里,父亲代表着“天父”的含义,有人类的最终依托之意,也即是如戴锦华老师所说的,心灵栖居之地。
小姐弟的呓语也在回应着这样的一种解读。
“亲爱的父亲,我们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等待,我们像一片落叶那样在风中飘零,这个世界是多么奇怪啊”
“这令人恐惧的漫漫长夜,但我们很高兴,至少我们在前进”
奥列斯特也说,我是一只漫无目的的蜗牛,到处爬啊爬,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在影片里,奥列斯特在垃圾堆里找出一截废弃的影片,伍拉说:
“什么都看不清”
“再仔细看看”奥列斯特说。
“什么都没有”
“你看不到吗?迷雾之后,遥远天际,有一棵树,看不到吗”
这段文字里,清晰的说明了故事的主题:什么都看不清。
伍拉小姐弟,奥列斯特,以及衰落的剧团、木然的人们,都体现了一个主题:茫茫然,什么都看不清。
父亲,是谁?在哪里?并不重要,要揭示的是:茫然的生存状态。
衰败
看安哲的电影,很多片子都有一种衰败的社会面貌。这种衰败面貌之下,表现的是社会的不堪,人性的不堪,生活的沉重,同时也会看到了隐隐的人性的光亮。
《雾中风景》是安哲拍给女儿的片子,也是最易于解读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相对于其他,比如希腊历史三部曲等,不是很强调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但是我们仍然能从画面里形象中,感到衰败的建筑,空旷的土地,低落的人群,信仰和生活信心的丧失,灰暗、饱和度很低的色彩,都带给人们以压抑的情绪。
其实,安哲的片子,不论表现的是社会的事件还是个人的生活变迁,都深深的烙下历史悲怆的记忆。
剧团演员在海边,如呓语般念叨着台词:
“土耳其人夺走了爱弗隆卡拉西撒,这发生在年8月”
“德国人离开后,年的秋天,英国进军雅典”
“人们坚信解放,坚信联盟和盟友”
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年8月30日,希土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在杜姆卢博纳尔,希腊军全线溃败。在年4月,德国向南、希两国宣战,德国装甲师分队很快就侵入希腊北部边境地区。6月1日,整个希腊领土被德军占领。
年7月,苏联军事代表团来到希腊民族人民解放军总部,同意把希腊划归英国的势力范围。9月3日,爆发罢工革命,民族解放军和英军展开了残酷的巷战。年人民党组织联合政府,对左派进行了残酷镇压。希腊百年来的历史,经历一战、二战、国内派别的独裁,对内镇压,社会陷入一股悲伤和无目的的状态中。
这些也许是安哲作为希腊民族伟大的史诗性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历史的沉重吧。
光亮
在《雾中风景》中,奥列斯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带给了小姐弟以生活的光亮,带给他们友善和帮助,虽然他自己也是如蜗牛一般漫无目的。
还有,在影片开始时,小姐弟穿过高高的土坡,小亚力山大去和他的朋友海鸥,一名关在铁丝网内的穿白衫者去告别。白衫者是什么人?其他和白衫者关在一起的那些人是什么人?精神病还是其他异见者?影片没有说明。
“海鸥,你好,我要去德国了”小亚力山大和海鸥告别。
“要下雨了,我的羽毛会被淋湿的,
德国是什么样的呢”海鸥似清楚也糊涂的回应着。
海鸥长久注视着姐弟远去的方向。
看过的一些影评,好像都忽略了一个场景,就是饥饿的小亚历山大,独自来到一个饭店乞要食物,店主要求他必须用做工来换取。这时,一名拉提琴者进入了饭店,想用拉琴换取食物或者金钱。但是观众却只有小亚历山大,拉琴老人独自面对小亚力山大演奏起来悠扬好听的琴声,小亚力山大静静的倾听着,直到店主粗暴的打断。小亚历山大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饥饿和困苦中,音乐是沟通人心的桥。
奇迹
安哲的电影,总有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让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在剧情的叙述中,一些超现实的情节,也是构成了安哲电影的特点,让人陷入费解之中。同样,这些叙述的安排,强化了表现的意图。让人爱不释手,深陷其中。
作为最易于理解的、也是广受赞誉的电影《雾中风景》,同样也有一些令人惊奇的表现,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小姐弟因为被抓到警察局后,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下雪了!于是所有人都站到了院子里,“定立不动!”小姐弟穿过定力不动的人群,和街道上定立的人,穿插而过。
这种手法简直是惊奇了!
后来,我在台湾导演的一部广告片“左岸咖啡”中也看到这种表现手法,包括一部我已经忘记名字的青年导演的剧情片中,也采用了这种手法:男青年独自穿过卖菜的摊位,所有的卖菜人兀自不动。
海岸线一只巨型的石雕大手,断了食指的大手,古希腊历史遗迹的大手,在特写的近景拍摄下,从海面徐徐升起!
还有,在冬雪之夜,伍拉和小亚历山大经过泥泞的雪地,这时,一辆工位车拖着一匹垂死的、肮脏的马,呈现在小姐弟的眼前。奄奄一息的马无力的一再抬起垂死前的头,直到最后不再挣扎,小亚力山大失声大哭。后边的场景则是一对新婚的夫妇,开始欢歌笑语。
这是亚历山大情绪最为爆发的一次,整个影片都是寡淡无言。
安哲曾经写下这样的诗:
……
杂乱无章的情感,
向无法言述的事物发动的袭击,
去寻找那已经失去的东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又去寻找,
循环往复……
在“看不清”中,去体验安哲,去体验希腊的古老和现代,从《雾中风景》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