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这不仅符合古代中国的状况,也同样适用于古希腊社会。
古希腊战争祭仪既是古希腊宗教的外在表现,又是传承古希腊文明的方式。
那么,祭仪对战争有何影响呢,本文笔者就从祭仪对军队,以及对战争进程两方面来分析下!
01对军队的影响
(1)影响军队士气
祭仪的结果代表神意,当神偏向一方时,他们会通过神谕、祈祷、献祭等方式表现出来,该方将会士气大增,增强必胜的信念,反之则士气衰减。
希波战争之前,面对强大的波斯军团,希腊人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阿波罗神依旧坚定站在了希腊人一边,为希腊人的胜利保驾护航,但希腊人对待波斯人的立场是不一致的。
许多的城邦在未发生战争之前便放弃抵抗,将水和土地奉献给了波斯,这就使得本就处于相对劣势的希腊一方更加四分五裂,因此希腊人未战先衰,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波斯人进入皮埃利亚后,希腊人一面抗敌一面向德尔斐求取神谕,神谕指示他们向风祈求,因为风是希腊极为有利的联盟者。
波斯人即将进入德尔斐时,德尔斐人害怕遭到波斯人的迫害和劫掠,询问神谕是否要转移财产,女祭司告诉他们不用做任何行动,神祇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德尔斐的财富不会受到损害。
这坚定了希腊人与波斯抗争到底的决心,最终获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之前,斯巴达派人前往德尔斐询问神托,皮提亚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全力作战,胜利终将属于拉西第梦人,斯巴达人听到这一回答士气大增,赢得了与雅典的战争,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
普拉提亚誓言的真实性我们目前无法证明,但其内容体现了希腊人对战争的重视,宁愿牺牲性命也要战斗到底的精神深深影响到了每一位参战的士兵,在他们看来城邦利益大于一切,只有打赢这一场战役,城邦才得以保全,因此这一誓言极大增强了士兵的士气。
雅典关于卡尔基斯的法令记载了雅典与卡尔基斯彼此的宣誓内容,雅典人宣誓不会驱逐卡尔基斯人,也不会摧毁他们的城邦;卡尔基斯人宣誓他们不会叛离雅典,并将成为提洛同盟的一员。
宣誓使雅典士兵士气大增,不仅取得了对尤卑亚诸城邦作战的胜利,也维系了提洛同盟的稳定。
献祭结果与军队士气紧密相关,牺牲呈现吉兆时,古希腊人会认为神是支持他们此次战役的,是正义之师,因此便会士气大增,没有思想上的负担,只为最后的胜利,正如马拉松战役之前,献祭结果是吉兆时,雅典人便立刻对波斯人开战。
尽管战争前雅典人并无明显优势,希腊同盟也不是很团结,但即使是这样,在出现吉兆时,他们毅然出兵攻打波斯人,为保卫城邦而战。
高唱赞歌是影响士气的重要因素。
古典时期希腊人习惯在进入战斗之前高声唱出赞歌来表达他们已经做好战斗准备,震慑对手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士气,使士兵在战争中更加投入,保持方阵阵型的稳定。
战时的祈祷能够在士兵出现动摇、自信心不足的时候,稳定军心,向神灵祈求庇佑。
战后建造胜利纪念碑既是为了纪念此次战役的胜利,也是对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表现的肯定,从而鼓舞了士兵的士气。
战后献祭和公共葬礼使得活下来的士兵以自己的胜利为荣,城邦也以他们为荣,这就增加了士兵的士气和自信心,使士兵有赢得下次更大胜利的决心和勇气。
祭仪结果也不总是吉利的,当出现凶兆时,士兵的士气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正如色诺芬在《长征记》中写道:发动战争之前,色诺芬为求得胜利,而屡次献祭,但结果总是不吉利的,士兵们也逐渐不满意,失去耐心……次日他又要做祭献牺牲……这样兆头还是不好……”在萨拉米斯海战中,天气状况十分恶劣,雷雨交加,这让本就处于劣势的波斯士兵更加惊恐,甚至有葬身于此的危险,波斯士兵十分害怕,以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
西西里远征期间,雅典将军尼西亚斯将月食现象解释为不吉征兆,不愿撤军,本就士气低落的士兵更加惴惴不安,最终导致雅典海军全军覆没。
因此可以看出,战争期间祭仪结果对胜利有益时,军队士兵的士气会有大幅提升,这样一来,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他们对胜利更加渴望,胜利也往往属于他们。
反之,则会士气衰落,消极对待战争,进而导致战争失利。
(2)影响军队将领的威信
军队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除了战略战术的运用、军事补给等因素外,将军也常常通过各种仪式来增强士兵信心,影响战局。
色诺芬在长征途中多次举行献祭牺牲,当征兆是不吉时,则按兵不动,直到出现吉兆为止,预言家也伴随左右,他们通过梦境、地震、日食、月食鸟儿空中姿态等来推断神意,从而影响将军判断。
当征兆的结果与战争结果相符时,士兵在感念神祇的同时,也会对将领产生敬佩,认为是将军带领他们获得胜利,提高了将军在军中的威信。
萨拉米斯海战前,雅典人曾遣使求神谕,第一次的回答是不吉利的,第二次的回答是宙斯的怒火是任何人都不能熄灭的,他对波斯人的无理行为十分恼火,即使他们最后攻破了开克洛普斯圣城,将奇泰隆谷地扫荡一空,宙斯也会给雅典人安身立命之所,不会看着波斯军团任意妄为,因为波斯的行为是不正义的,无法获得宙斯和其他诸神的支持与庇护。
相反,众神选择保护雅典城邦及其人们。
雅典人关于这一神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地米斯托克利做了正确的解释,劝说雅典人进行海战,并获得胜利。
除此之外,地米斯托克利还进行宣讲,鼓励雅典人放弃城邦,前往安全的地方去,即使没有美丽的房屋,只要雅典人民万众一心,勇于抗敌,雅典就能获得胜利,重塑辉煌。
为了实现他的目标,地米斯托克利还引导祭司放走了雅典圣物,使雅典人们心甘情愿离开城邦。
凡此种种,使地米斯托克利威望大增。
赞歌的歌颂者从神祇转变为个人时,这表明将领对战争的影响更加重要。
之前,赞歌只是赞颂神祇的恩德和庇护,此时歌颂统治者便是对统治者的崇拜,士兵之所以歌颂统治者,是因为相信他能够带领军队打胜仗,给士兵和城邦带来安全、金钱和荣耀,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将军的威信和对战争的影响力。
建立胜利纪念碑既是庆贺战争的胜利,也是对将领功绩的肯定。
纪念碑的建造材料虽然不是不朽的,但也能长时间经受风雨的侵蚀,如此一来,只要纪念碑不消失,将军的功绩便不会被人忘记,这就成为人们歌颂将军的凭证,对将军威信的提升有很大助力。
战后对神庙进行丰厚的献祭,除了对神祇的支持与庇护表示感谢之外,也有将领炫耀功绩之意,用仅占十分之一的战利品来献祭神祇也是十分丰厚的,例如神圣战争时,弗西斯人通过抢劫德尔斐神庙里的财宝而武装起来的军队足以与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正规军队对抗,可以见得战利品数量之多、战争规模之大,这一切都离不开将军的英明领导。
这样一来,将军的威信会大幅增加,人们对他的信任也会提高,认为他可以保护城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将军造势,使他有机会获得下一次出征的领导地位。
公共葬礼被将领视为提升威望、激发斗志的好时机。
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在雅典将士阵亡公墓前发表的演说慷慨激昂,这一方面是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安抚阵亡者家属,另一方面也是提升自身威望、振奋士气的手段,这样一来,生者会为亡者复仇,会跟随英明的将领继续作战,保卫家园。
表面上看,军队将领是根据祭仪结果,即神意,统帅军队、发布命令的;实际上,战争祭仪只不过是军队将领统帅军队的一种方式,是他为了增强自身威信,增加军事行动说服力,缓解战争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压力而使用的手段。
祭仪也在运用的过程中增加了可信度。
总而言之,战争祭仪与将领相互依存,对战争结果产生影响。
02影响战争进程
古希腊人认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而战争胜败与神的意志有很大关系,正如希罗多德所说:“当城邦或是民族将要遭到巨大灾祸的时候,上天总是会垂示某种征兆的”。
因此,各种祭仪才会贯穿古希腊战争的始终,并影响着战争进程。
(1)加速战争进程
战争的成败与城邦的命运息息相关,古希腊人只有在神同意其发动战争时才会进行作战,否则将推迟战争甚至取消。
与战争进程联系最紧密的祭仪当属求取神谕了,神谕被视为神的意志,当对神谕的解释符合城邦利益时,古希腊人将毫不犹豫地发动战争,因神谕而爆发的战争比比皆是。
如希罗多德写道: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在面对波斯即将发动的进攻时不知能否与其一战,于是将礼物献给诸神,请求神谕,询问吕底亚是否能与波斯人一战,如果神谕是支持的话,那么为确保胜利,他将寻找一个盟友与他共同对抗波斯。
关于克洛伊索斯的请求,神祇预言如果他寻找希腊世界中最强的城邦做盟友共同进攻波斯人,那么他们就会获得胜利。
之后,克洛伊索斯便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然而事与愿违,吕底亚反而被波斯灭掉。
在温泉关(Thermopylae)战役之前,斯巴达人向德尔斐求取神托,皮提亚给出的神谕是:如果你们的国王不牺牲,那么拉凯戴梦人将被外邦人奴役,于是斯达巴人为了城邦安全,毅然决定与波斯人作战。
在战争陷入胶着状态时,古希腊人也会求取神谕,询问战争走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第一次神圣战争期间,雅典人在攻打科里撒之前前往德尔斐询问对策,神托回答:“你们无法攻克这个城市的塔,除非波涛拍打我的领域。”于是,雅典将领梭伦在攻克科里撒之后,将其献给德尔斐神庙。
希波战争后期,雅典人为尽快结束这场战役,在普拉提亚战役之前询问神谕,神谕的回答是:如果雅典人向宙斯、赫拉等神宣誓,向他们的先辈英雄献祭,并在特定的地点对波斯人发起进攻,那么雅典人极有可能赢得胜利。
这使希腊联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普拉提亚一举歼灭波斯军团,赢得这一场旷日持久战争的胜利。
宣誓在求取神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好的神谕给古希腊人带来希望,宣誓是古希腊人与神祇或盟邦达成协议,互不叛离。
色诺芬在担任军团首领之初,对将士们发言时,说到解救一词,有人打了个喷嚏,将士们认为这是宙斯送来的吉兆,于是色诺芬带领士兵进行宣誓,若是胜利则向宙斯及诸神奉献牺牲。
宣誓过后,将士心中便有了底气,认为他们有可以依靠的神祇和同盟,不再是孤身作战,增加了作战的勇气和信心,从而加快了战争的爆发。
战时祈祷在战局处于胶着状态时进行,双方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作战或如何作战,祈祷使他们心中得到了答案,之后他们便会重拾作战信心,从而加快了战争进程,不至于左右摇摆,按兵不动。
与其说是祈祷给了将士信心,不如说是将士借祈祷之机,表达了真实想法。
战后建造胜利纪念碑在一定程度了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古希腊人认为胜利纪念碑是战争胜利结束的标识,因此只要建造了纪念碑,战争进程便结束了。
战后的献祭仪式和公共葬礼可以算是战争的收尾工作,胜利后,古希腊人会遵照战争前的许诺向神祇献祭,并对阵亡将士举行公共葬礼,这一切仪式都完成后,战争算是结束了,古希腊人又开始等待下一次战争的到来。
由此可见,只要征兆是吉利的,那么古希腊人将会毫不犹豫地发动战争,即使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也是他们没有正确理解神的意志,并不是征兆错了,神永远是正确的。
(2)延缓战争进程
祭仪结果并不一直是吉利的,也有不吉利的时候,这时,希腊人便会延缓甚至取消作战。
斯巴达人想要征服整个阿尔卡地亚地区,便去请示神托,他们得到了否定地答案,于是没有攻打阿尔卡地亚其他地区。
哈尔帕哥斯人在进攻克尼多斯人之前,克尼多斯人前往德尔斐求取神谕,皮提亚告诉他们:不要试图建造围墙或挖掘沟渠,如果这是神的意志,那么你们早已成为岛屿了。
于是,克尼多斯人听从神谕指示,向哈尔帕哥斯人投降了。
当佩林托斯人与派欧尼亚人的战争即将结束时,派欧尼亚人从先前的神谕中得知如果佩林托斯人叫喊的话,便发动进攻,反之则不发动,于是派欧尼亚人便发动了对佩林托斯人的进攻,从而延长了即将结束的战争。
雅典人遭到埃吉纳人攻击时,想立刻回击,但神谕告诉他们如果立刻回击的话,即使战争最后的胜利者是他们,那他们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需要长达三十年的恢复期才能向埃吉纳人复仇,于是雅典人便放弃了。
当战前献祭结果是凶兆时,古希腊人不会轻易作战,直到结果呈现吉兆,等待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战争的爆发。
色诺芬在长征途中命令他的占卜官西拉努斯向神献祭并做出预测,占卜官说居鲁士国王十日内不会应战,这样战争进程自然就延长了。
更重要的是,宗教总是和实用主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当一个决定是坚定的或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时,人们继续为想要的预兆而牺牲,直至得到吉兆,或者直到已经事情已经发生了,问题变得毫无意义。
比如色诺芬在打算出兵时,预兆一直是凶兆,他便一直进行献祭,直到呈现吉兆才出兵。
宣誓仪式也会延缓战争进程,当结盟双方协议不能达成一致时,他们便会彼此协商,确保协议的有效性,协商的过程会延缓战争进程。
公元前年,科林斯战争结束后,波斯获得胜利,与希腊诸邦签订“大王和约”,和约虽然给希腊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之后不久斯巴达就重新发起了对其他城邦的战争,并推翻了卡尔基斯邦联,公元前年,反对斯巴达霸权行为的城邦结成同盟,并进行宣誓,即“第二次雅典同盟宣言”。
《长征记》中记载了一次希腊人与波斯人的宣誓:希腊人与阿里柔斯等人彼此宣誓互不背叛,并缔结盟约,同时奉献牺牲,行蘸血为盟的誓礼。但阿里柔斯还是背叛了居鲁士。
可见,宣誓只能暂时延缓战争进程,带来短暂的和平,最终城邦为了自身利益还是会继续征战。
虽然上述仪式能够延缓战争进程,但不发动战争的原因并非因为祭仪结果不祥,而是因为未做好战争准备,没有信心打赢战役,祭仪结果只是一种说辞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实力难以与对方匹敌。
综上所述,祭仪与战争进程联系紧密,有时会推迟战争的爆发甚至于取消作战,有时也会延长战争时长,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但是,祭仪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归根结底还是城邦利益,祭仪只是一套说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