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
A
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故选A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像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需要考生掌握分封制瓦解的时间、影响分析作答。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B
A.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B.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埃及以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C.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D.资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官方直接往来。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要求学生结合丝绸之路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隋炀帝时,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B.严刑峻法思想推行C.官员特殊权益消失 D.均田制的贯彻实施
D
从材料中“势倾当朝的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占田违限,刑部尚书李园通‘判字文述田以还民’”明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的战友是有严格的限制的,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隋朝时期实行的是以前的均田制度,规定了一家一户所占有的田地数量,所以会出现对超过占田数量的人进行惩罚,D符合题干的意思;ABC选项都不能从材料充分解读出来,排除。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变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 )
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D
从材料中“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明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艺术品之中所蕴含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宋朝时期典型体现了理学严肃的特点,而明朝时期更加的自由。结合书本知识,我们可知,宋朝时期的瓷器思想反映的是士大夫的严谨追求,而明朝时期比较自然的艺术特点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需求,D符合体干的意思;ABC选项都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明时期思想艺术和技术发展的特征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 )
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 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 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
B
从材料中“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官员向清朝中央政府报告地方上的问题,说明东北地区人口较少,而土地相对比较多,希望清朝政府充实东北地区的人口,B符合题干的意思;ACD选项都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统治,要求学生结合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以及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统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C
依据《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可知,两汉时期、北宋、元朝以及明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故C项正确;依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并非不断上升,故A项错误;依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越高,人口数量越低,二者是呈反比,故B项错误;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解读《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结合图中疫病流行频数、中医理论以及人口数量的数据情况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疫病对医学成就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年,而是在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有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金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D
依据材料“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年,而是在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有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可知,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被发现,上海被占领时间来的太晚了,否则中国的面貌不至于那么落后,也不至于遭受后来那样的耻辱。依据材料时间和发表言论的主体,结合所学可知,该观点是在义和团被镇压后发表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因此该观点是站在列强立场上,宣扬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先进对落后的拯救,说明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观点是在为列强侵华作辩护,没有揭示出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没有体现出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而且“全面评价”的说法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是在为列强侵华作辩护,不是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年,而是在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有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抓住题干时间,结合义和团运动对列强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民国时期出版的某图书的版权页和正文中的一幅地图,它们反映出( )
A.东北是日本侵华的新目标B.日本对华侵略的军事动向C.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D.划分势力范围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
C
依据两幅图示信息可知,图1是“日本在华势力史地图”,图2是日本在华的侵略范围,其时间是“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即年9月,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故C项正确;依据图2可知,当时东北已经被日本战领,因此“东北是日本侵华的新目标”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不能体现出日本对华侵略的军事动向,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划分势力范围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而且划分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瓜分狂潮时的方式,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图示信息,抓住图示中的文字信息、领土范围以及时间,结合日本局部侵华时期的概况分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罪行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B.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前夕。依据材料“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可知,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政府取消对外贸易的禁令,遵照国际贸易原则与外交进行对外贸易,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故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结合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公元前5世纪,尤其是希波战争后期,雅典水军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取代贵族掌握的重装步兵成为战争依靠的主力。城邦中更多的穷人和普通人担任起舵手、下级军官和修理船只的工匠等。上述情况导致( )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B.水军作战模式取代重装步兵作战模式C.下层平民政治影响力提升D.按照血缘划分公民等级的原则被打破
C
依据材料可知,随着希波战争的发展,城邦中更多的穷人和普通人担任起舵手、下级军官和修理船只的工匠,这就突出了下层平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下层平民政治影响力提升,有利于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作战模式的变化,故B项错误;下层平民政治影响力提升并不意味着按照血缘划分公民等级的原则被打破,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15-16世纪,佛罗伦萨一年有数十个宗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类似的“狂欢节”活动在意大利风行一时。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 )
A.狂欢演出成为娱乐主流 B.教会引导市民文化品味C.节日庆典巩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
D
题干“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体现人们参加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故D正确;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题干与宗教信仰关系不大,故排除C。故选:D。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在起草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见,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可以推断,该版本的起草者试图( )
A.保留等级制和贵族权力 B.倡导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C.维护君权神授专制思想 D.否认议会权力的至高地位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国王和贵族的部分利益,故A正确,排除B;《权利法案》并不主张“君权神授”,故排除C;《权利法案》强调议会权力至上,故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其中一个版本以英国《权利法案》为蓝本,但未被采纳”等信息并结合《权利法案》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3.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C.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 D.要在非洲拓展殖民地
C
从材料中“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可以看出德国想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受到了俄国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压制,可以看出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C符合题干的意思;ABD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C
依据材料“20世纪初”可知,处于一战爆发前;依据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一战爆发前,民族复仇情绪的高涨,可用于论证一战的爆发前的极端的思想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前民族复仇情绪的高涨,与军备竞赛、文明的冲突、经济的低迷无关,故ABD三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的主旨,结合一战前民族复仇情绪高涨现象分析。本题考查一战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5.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 )
A.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B.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C.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 D.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
B
依据材料时间“年”和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其目的是应对古巴导弹危机,避免美国与苏联的核战争,即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故B项正确;材料中肯尼迪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古巴导弹危机,不是维护美国的核垄断地位,也不是遏制苏联在东欧的扩张,故AC项错误;当时美国并没有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力量,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美苏争霸,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古巴导弹危机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解放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状况:交通闭塞;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的峡路是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积极作用:积极改善了四川的交通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四川的有效治理;保障了物资的漕运畅通;保障了军事的供应。消极作用:转输成本高,加重了百姓负担;事故多发。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
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地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争取恢复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是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以及现代的交通。第一问,状况:依据材料一,从交通、地形、路线等角度分析指出;地位:依据材料“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分析;作用: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外部因素以及地形等角度分析;第三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对西南地区、对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四川的交通、晚清时期的铁路建设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建设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年代末到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管处和信用合作社;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溟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惟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穷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观点:根据材料“农民偏护旧,我们偏护断”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梁漱溟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地位不可忽视;评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历来重视农民力量;毛泽东于年撰写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是毛泽东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其中肯定了农民活动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党之后重视农村工作的基础。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民,发动农民积极革命,为之后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同时井冈山地区进行了土地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高涨,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答案为:评析:梁漱溟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地位不可忽视。①毛泽东于年撰写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是毛泽东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其中肯定了农民活动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党之后重视农村工作的基础;②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由城市转向农民,发动农民积极革命,为之后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③年,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同时井冈山地区进行了土地革命,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高涨,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解答本题依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然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即可。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考查了学生依据材料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东亚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
——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年到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
——摘编自[美]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工人工资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发展。
促使美国经济虚假繁荣,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要量力而行。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危机,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分析;第三问结合消费问题的认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危机,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