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绎了帝王将相的生平,以辉煌为起点,以落寞为终点。但历史不光属于那些被铭记的人,还属于大众,属于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历史中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城市,有小镇、有要塞,不仅有华丽的王宫,也有美丽的乡村风景。一切风景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诞生,但古时候的建筑样貌、人文风情、亭台楼阁,那些在书中读到的伟大建筑群,却难以在文字间寻觅真实的影像。对于古代城市的复原让无数建筑师头疼,这不光需要建筑设计的基础本领,还需要扎实的历史文献解读能力,以及无数次的实地考察。
如今,法国建筑师、考古学家让-克劳德·戈尔,以一本《鸟瞰古文明》完成古文明的场景重现。以水彩画的形式,呈现了自公元前年至公元5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幅水彩复原图附以城市各处的详细说明,历史背景的补充,让每张画作都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需要众多人的支持,作者组建了他的研究团队,这支队伍中有历史学家、建筑师、文献研究爱好者、地理学家、考古工作者等。在团队协作下,将古代城市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王朝历史、宗教信仰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使本书在文字的配合下可以更好地去了解画中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土耳其及北非各国曾经的环地中海文明被一网打尽。那些曾被提及的伟大建筑,如今被重新复原。那么这种复原基于何处,在书中前言部分作者就对这本书的根源性问题进行了解答。
▍《鸟瞰古文明》让—克劳德·戈尔万著严可婷译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所谓的复原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根据的复原。对大量资料进行比对,以符合逻辑的形态进行重新构建。作者以罗马城举例,3项重要资料在构建城市中必不可少:第一,对古代的地形或景观,必须具备充分的知识。第二,城市的界限、都市规划区、大型公共建筑物的外观必须有个大致的认知。第三,还要看城市里各主要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任何两座城市的建筑物位置都不会完全相同。以上资料的列举是绘制出城市复原图的基础。在作者的眼中整座城市的复原图,是一个整体性的画面,而当局部景观的资料比较丰富时,可作为整体的聚焦点,让已知的部分展现出与整体的和谐,却又不失它的独特性。
在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地域划分中,距离西方较近的“近东”地区,一直有种别样的魅力吸引着西方人的目光。在这里诞生过好几个伟大的文明,其中,被世界誉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就在近东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巴比伦其意为“神之门”,是古代近东最大最有名的城市。在历史文献中,这座城市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可与古埃及首都媲美的伟大城市。外墙环绕着12平方千米的地带,城市中央耸立着3层城墙,在城市中心围出了一个四边形区域。这座建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城市,在幼发拉底河上建立起了一座桥,将城市一分二,西部成为“新城”供平民居住,东部成为贵族、国家祭祀、王宫组成的要塞集群。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参考了考古的挖掘成果,那些著名纪念性建筑物的位置与外观均以此为参考。著名的空中花园,作者以此作为整幅俯瞰图的中心焦点。空中花园露台成回形,一层一层地往上累积,而台面则像金字塔似的向上向中心聚拢,拱廊倾斜地连接着每层露台,在露台上种满了花草树木,高耸碧绿的树木为以土黄色为主的城市增添了一抹生气,让城市为此而亮了起来。
在巴比伦文明中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就是那座被称为人类与神沟通的“通天塔”巴别塔。在资料中作者发现位于巴比伦东部中心地区的神庙区域就是巴别塔的确切位置,巴别塔有别于我们在众多艺术品中所见到的那样,并非是一座圆柱形塔楼,有着环形向上的高耸塔柱。而真实的巴别塔其实是一座金字形神塔,共有7层,顶端很可能设有神庙。在考古发掘中巴别塔的保存状态极差,界定其范围的沟渠中都是积水,残缺的砖块只能证明此地曾经有过伟大的建筑,而具体样貌难以从考古方面获知。但《圣经·创世纪》、希罗多德的《历史》、埃萨吉拉的黏土板上的数字,都在极力地为人们描述巴别塔的样貌。当文献之间有冲突时,比如希罗多德的著作中,这座塔每边米,一共有8层,外侧以“之”字形通往塔顶。无论是高度还是样貌和现有的考古发掘以及其他文献有出入。在作者的考虑中,在没有考古资料进一步支持的情况下,中和众多文献资料,辨识他们的可信性就得完全依靠创作者的历史学能力了。最终在选取资料后,作者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了巴别塔的样貌。虽说没有像那些艺术品中的巴别塔那样奇特、华丽,但却真实地符合了当时巴比伦的建筑风格与巴比伦人民的风俗习惯。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复原图,图片来自《鸟瞰古文明》
书中既有像巴比伦空中花园这种对传说中的标志性建筑的复原,也有对大众可见的残骸遗址进行的细致复原。位于希腊雅典的卫城,直到现在仍旧是雅典的标志性建筑,尽管它已经是一片残破的大理石柱和残缺的神庙,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可以从现在的遗址中继续欣赏这座古典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雅典卫城在雅典市的中心区域,可以俯瞰整个雅典,最早雅典卫城可追溯至公元前年,最早期的围墙和大门至今仍旧保有遗迹。在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雅典卫城放弃了政治上的特权成为了祭祀地点。人们因为崇拜雅典城的守护者雅典娜,而纷纷在卫城周围建造供奉雅典娜的小型建筑,形成了初步的规模。
波斯入侵雅典后,卫城遭到了重大破坏。在公元前年伯利克里决定重修卫城,从帕特农神殿、雅典娜胜利女神殿、厄瑞克特忒翁神殿、阿雷弗利欧殿、雅典娜—厄尔伽涅的圣域等等地方进行了重新修建。此后虽然经过小规模的改建,但基本上卫城的形象、位置都是以伯利克里这次修建为定型。这也是作者在绘图中首先确定的原型基础。雅典卫城的形象和画面,相比巴比伦而言更加聚焦于局部,巴比伦因为考古发掘成果少,文献资料太少,难以将细节描述,只能多以全景进行概括,而雅典卫城因为资料多,内容丰富则更能将细节展示给读者。
卫城所在山顶上的神庙群,石柱结构、布局样貌、神殿屋顶、雕塑门廊等等,作者根据记载描述着雅典卫城的真实模样。还有祭祀的人群,赶去奉献给神灵的牲畜,作者在这幅画中并非只是简单的俯瞰建筑,还俯瞰了整个雅典时期卫城的辉煌与热闹。
尽管作者及其团队为这本《鸟瞰古文明》投入了巨大的心力,但毕竟有些信息在时间的长河中始终是缺失的。一些缺乏详实资料支撑的信息,但又在整个城市中必不可少时,只能依靠作者对于资料的理解进行合理补充。房砖是什么颜色?阶梯的距离是多少?民居的分布范围和数量等等这些,作者还是将其尽可能地以那段时期应有的样貌为读者描绘,也让读者在观看这本书时,对自己的二次想象提供了基础支持。(责编:李峥嵘)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刘奈
编辑:杨昌平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