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困境
巴黎奥运会已经开始了好几天了,我们的奥运健儿也为国家赢得了多枚奖牌。
说回这届巴黎奥运会,可以说是一届简朴到“寒酸”的奥运会。
法国为了节省开支,一反常态的没有设立传统的主场馆,开幕式也在户外举行,各国运动员乘船沿塞纳河顺流而下入场,歌舞表演利用了河上的桥梁和两岸的建筑进行。
奥运村没有安装空调,这个也是大家讨论的话题,几名韩国运动员甚至搬离奥运村住进了酒店,因为大巴车没有空调,条件较差。澳大利亚运动员也抱怨大巴拥挤,甚至不得不坐在地板上。
这些不如人意的安排背后,反映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现在几乎没有城市愿意承办奥运会了。
让我们把时间看回到年9月,国际奥委会在选择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时,只有巴黎和洛杉矶两个城市竞争。为了避免年无人申办的尴尬局面,国际奥委会同时将年和年的奥运会主办权分别授予巴黎和洛杉矶。
而就在三十年前,北京申办年奥运会时竞争激烈,最终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年北京奥运会有10个城市申办,年是9个,接下来是7个,再然后是5个。到了年奥运会,最终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两个城市。
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一个城市展示自身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巨大的经济成本让许多城市望而却步。
年巴塞罗那:约90亿美元,年亚特兰大:约45亿美元,年悉尼:约50亿至55亿美元,年雅典:约90亿至亿美元,年北京:约60亿至70亿美元,年伦敦:约亿美元,年里约热内卢:约亿美元,年东京:约亿至亿美元。
这些数字还只是仅仅包括了与体育相关的成本,不包括新建公共交通或其他基础设施的费用。如果加上这些费用,成本更加惊人。例如,北京在年夏季奥运会上总花费约亿美元,俄罗斯在年冬奥会花费约亿美元,而东京的账单则约为亿美元。
国际奥委会常常宣传主办奥运会带来的社会收益,比如“奥林匹克遗产”。体育设施可以为当地球队和居民使用,基础设施可以惠及更多的人。然而,现实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体育场馆在奥运会结束后闲置,成为所谓的“白象”项目。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体育场,每年维护费用约0万美元。
此外,奥运会带来的旅游业的预期效益也并不如人意。研究发现,在奥运会前的旅游高峰之后,亚特兰大、悉尼和首尔的旅游业都出现了下降。而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冬奥会对长期旅游业的影响几乎不存在。
面对申办城市的减少,国际奥委会进行了改革,要求主办方尽可能使用现有和临时场馆,并允许与其他城市合作。例如,年冬奥会由米兰和科尔蒂纳联合举办,年夏季奥运会则授予了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
其实这边说说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跟世界杯比,奥运会真的很鸡肋。奥运会要建一系列的场馆,基本上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场馆。而且这些场馆后期的使用率非常低,基本属于投入没有产出的状态。还要建奥运村,管吃管住。哪个不要花钱。
为了办个会,建这馆那馆,发挥了个昙花一现的作用。等到散会了,基本上没用处了,管理费,维修费还居高不下。花那么多钱有何意义?
倒不如裁减项目减少运动员和官员人数,不新建场馆,比赛放到大学和社区体育场馆进行,不新建奥运村,运动员和官员入住宾馆和学生宿舍,让奥运会真正回归初心,必有奇效。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