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斯同盟的成立及其性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希腊城邦危机愈发严重,有限的土地和衰落的城邦政治已无法满足希腊社会新的增长需要。财富的分配不均滋生了紧张的局势。这一时期,希腊霸权在雅典、斯巴达和底比斯之间交相更迭。
频繁的战争致使诸邦实力普遍衰落,而希腊北部的边陲之国马其顿则趁势崛起。喀罗尼亚战役后,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于科林斯结盟,史称“科林斯同盟”。同盟旨在维护希腊普遍和平,报复波斯公元前年的入侵以及其他反对希腊人的侵略行径。
一、联盟成立的契机
公元前年秋,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在喀罗尼亚战役中大败希腊联军。同年冬,腓力二世邀请所有的温泉关以南的希腊国家派代表到科林斯开会,除了斯巴达以外,所有被邀请的国家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确定同盟以马其顿为首。
从公元前至前年,全面战胜波斯人后,希腊历经半个世纪的全盛期在公元前年戛然而止。因为,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在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之间爆发。其余的希腊世界也被纷纷卷入这场冲突,希腊文明再也未能从这场自我创伤中完全恢复过来,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持续27年后,于公元前年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一场霸权争夺战,给希腊世界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战后希腊不仅战乱频繁,甚至由于自由民分化和雇佣兵制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城邦制度丧失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与此同时,大量财产集中现象又致使城邦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城邦民主政治日趋腐化。史学家将上述社会现象称为希腊“城邦危机”。
财富的分配不均滋生了紧张的局势,常常有爆发出来的危险,从而扰乱使公民们团结在一起的脆弱的和谐局面,政体更迭频繁发生。尽管战争仍然是生活中的严酷现实,许多人对此感到厌倦,并开始质疑其在改善他们的生活方面是否有效。一些较穷的公民继续支持战争,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在战船上划船获得报酬,而那些需要保护自己的土地或商业的人则感到犹豫不决。
二、战争信仰的消散
战争不再预示着有形的战利品,或者无形的荣耀和威望。公民战士的理想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雇佣兵参与到战争之中。农业仍然是经济的基础,但是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农田受损严重,促使人口向城市流动。这种发展趋势把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更加意识到经济上不平等,并激化了阶级矛盾。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世界进入一个更为动荡的时期。作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斯巴达赢得了短暂的霸权。它虽然打着把希腊各邦从雅典霸权之下解放出来的旗号,在战后却接管了雅典的海上帝国。公元前年,波斯王阿塔薛西斯居鲁士反叛,获得了小亚细亚希腊城邦和斯巴达的支持。
一支万人希腊雇佣军参加了居鲁士的反叛,雇佣兵之一色诺芬后来在《长征记》中叙述了其参战和返回的经过。但居鲁士的反叛以失败告终,阿塔薛西斯立即任命提撒菲尔尼斯为波斯驻萨迪斯总督,迫使小亚细亚希腊诸邦臣服。以希腊解放者自居的斯巴达不得不在公元前年派出一小支部队救援。
公元前年,在伯罗奔尼撒同盟决议增援小亚细亚后,年轻的国王阿格西劳斯才率军亲征。他的节节胜利令波斯国王大为恼火,下令处死了提撒菲尔尼斯。之后波斯驻弗里吉亚总督法尔那巴祖斯采取金钱外交的手段,促使雅典和底比斯结成反对斯巴达的同盟。不久科林斯、阿尔戈斯和希腊中部诸多城邦加入了同盟,阿格西劳斯被召回应付本土战局。
公元前年,雅典将军科农率领的波斯舰队在克尼杜斯击败斯巴达舰队,结束了斯巴达在爱琴海地区的短暂霸权。两面受敌的斯巴达遂寻求外交谈判的途径,在波斯国王的积极斡旋下,交战各方于公元前年签订“大王和约”(亦称“共同和约”)。
条约确认了波斯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统治,规定斯巴达和雅典放弃各自的霸权。这意味着波斯暂时不再受到来自希腊的外部威胁。但希腊世界内部。
斯巴达利用“大王和约”在伯罗奔尼撒半岛铲除异己,而雅典则于公元前年建立“第二次海上同盟”,继续与斯巴达、波斯进行潜在的竞争。与此同时,底比斯势力渐强,于公元前年消灭普拉提亚,意图称霸彼奥提亚,使得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公元前年,斯巴达召开和会,试图重申和续签“大王和约”,以避免进一步的武力冲突。底比斯坚持代表彼奥提亚同盟签字被斯巴达拒绝,遂单方面否认和约。斯巴达向底比斯开战,却出人意料地在留克特拉遭到惨败。公元前-前年,底比斯军队攻入斯巴达领土拉科尼亚,从其治下将美塞尼亚解放。斯巴达实力受损,从此一蹶不振,而底比斯则短暂地建立霸权。
三、马其顿的崛起
公元前年,底比斯军队和阿格西劳斯指挥的斯巴达军队战于曼提尼亚,其杰出军事将领伊帕米农达战死,底比斯的霸权旋即衰落。当南部希腊各邦混战正酣,北部边陲之国—马其顿却乘势崛起。腓力二世于公元前年登上王位,为应对严重的外部危机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马其顿由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之后他利用希腊世界的混战局面乘机渔利,色萨利和彼奥提亚地区被相继控制。雅典在希腊北部的势力范围也被迫放弃。不过,雅典政治家德谟斯梯尼认为,为捍卫希腊的民主自由,雅典有必要对腓力采取行之有效地遏制战略。公元前年,拜占庭遭腓力围攻,雅典的粮食供给线受到威胁,双方进入战争状态。次年,德谟斯梯尼说服雅典与底比斯结盟,共同应对马其顿的武力威胁。
公元前年,雅典和底比斯联军兵败喀罗尼亚。底比斯相关领导人于战后被腓力处死,一支马其顿军队进驻卡德米亚,解散彼奥提亚同盟;对雅典的处置,腓力承诺不要任何赎金立即放回所有俘虏,并不会派兵入侵阿提雅卡,雅典答应解散同盟。
就土地而言,奥罗浦斯回归雅典,但克尔松尼斯由马其顿管辖。根据上述条款,双方订立了和平条约。马其顿为获取伯罗奔尼撒诸邦对其霸权的认可,腓力继续带兵进入伯罗奔尼撒半岛,沿途并未受到任何抵抗,只有斯巴达拒绝服从。在南希腊展示其武力和统治力后,公元前年,腓力召集希腊各邦代表(除斯巴达外)于科林斯会盟。这是一次由马其顿领导的联盟会议,是在科林斯召开的泛希腊联盟的第一次大会。
有关在科林斯公之于众的内容的记载没有流传下来,但是腓力提议的主要内容是人所共知的。新秩序的主要特征就是结盟,传统上被称为科林斯同盟,腓力简单地将其称为“希腊人”。
从最初人们就明白联盟的目的,但似乎直到一年后举行的第二次联盟会议上,腓力才宣布对波斯作战的决定。他代表全体希腊人及诸神宣布,解放亚洲的希腊人,惩罚野蛮人在薛西斯时犯下的亵读神灵的恶行。
联盟成员投票赞成对波斯开战,并选举腓力为他们的全权将军。会议还对各城邦应派出加入这支泛希腊军队的人数和舰船数量进行了讨论,雅典人的任务是派出一支数量可观的水师。这次由马其顿组织领导的同盟的优势在于她向成员明确宣布了奋斗目标,一般认为,该目标符合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结语
公元前年秋,马其顿王腓力二世于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同年冬,腓力二世邀请所有的温泉关以南的希腊国家派代表到科林斯开会,除斯巴达外,所有被邀请国均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确定同盟以马其顿为首。
希腊诸邦的这次联合,史称科林斯同盟。根据孙晶晶等国内学者对古希腊城邦同盟种类的划分,笔者认为科林斯同盟是一个以马其顿为首、具有泛希腊性质并且以波斯为共同进攻目标的松散军事同盟。
在科林斯同盟的成因上,由于科林斯优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古典时期以来,科林斯逐渐成为希腊人战胜蛮族人后的献祭之地,这些都促使腓力二世有在科林斯建立同盟的想法。
当然,更多的是出于泛希腊远征的政治目的。在成员方面,同盟包括“所有温泉关以南的希腊国家”,仅仅只是斯巴达、西部希腊族群以及其他一些边远的城邦没有加入。关于科林斯同盟的体制,缺少进一步的资料,但从仅有的碑文条约来看,同盟保证各邦的自由与自治,城邦之间停止战斗,现任政府不得推翻,各邦领土不得侵犯等。
经济上,由于腓力二世的改革,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同盟的财政压力。但在亚历山大远征前,同盟的经济状况其实是入不敷出的。军事上,同盟部队从未在关键战役中被使用过,而是一直充当驻军和负责控制交通线的任务;并作为人质以确保他们在希腊的朋友和亲属安分守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