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
政治学和伦理学如何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分家?
霍布斯的《利维坦》何以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匹?
《太阳城》如何成为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
《君主论》为何是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
分享汉译名著里关于政治学的0种好书。
.《理想国》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的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在书中,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
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高尚、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才是真正好的政体。
《理想国》不仅是作者政治思想的宣言书,而且是一部哲人政治家的治国纲要。柏拉图坚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确能治理世界。书中论及正义、国家、财产、幸福、哲学家、真理、认识、理念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两千余年来为西方知识界必读之书。
没有受过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许终身完全从事知识研究的人,都是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因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能把自己全部公私活动都集中于一个生活目标;而知识分子又不能自愿地做任何实际的事情,而是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想象自己已离开这个世界进行入乐园了。
.《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一部专门讨论政治问题和原理的著作。在亚里士多德之前,讨论政治学的问题是和伦理学的探究分不开的。例如柏拉图便在《理想国》中,把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问题,亦即伦理和政治问题,混在一起的。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便把两者截然分开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相对的分家,却不能不说始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在这些城邦中,每一公民各管自己的产业:但他们的财物总有一部分用来供给朋友的需要,另一部分则供给同国公民公共福利的用途。譬如,在拉栖第蒙(斯巴达),对于朋友所有的奴隶或狗马都可以像自己的一样使唤:人们在旅途中,如果粮食缺乏,他们可以在乡间任何一家的庄园中得到食宿。由上所述,已可见到“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是比较妥善的财产制度,立法创制者的主要功能就应该力图使人民性情适应于这样的慷慨观念。
延伸阅读:
《雅典政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力野译
《雅典政制》为前四世纪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著,主要介绍雅典城邦制的政治制度。
延伸阅读:
《古代世界的政治》
[英]M.I.芬利著;晏绍祥黄洋译
本书在重点考察古代雅典民主和罗马共和政治的基础上,比较了两者的异同,阐释了古代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3.《利维坦》
[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
霍布斯的《利维坦》可以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遥相匹比。
所谓“利维坦”,是《圣经》中述及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名字的音译。霍布斯借用以命名本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
霍布斯是近代的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对国家和法律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精深的思考。他的《利维坦》具有非凡的逻辑性和想像力,使政治哲学得到了一种逻辑严密的系统发挥,成为经典名著。
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
第二自然法:在别人也愿意这样做的条件下,当一个人为了和平与自卫的目的认为必要时,会自愿放弃这种对一切事物的权利;而在对他人的自由权方面满足于相当于自己让他人对自己所具有的自由权利。
契约之所以有约束力,并不是由于其本质,(因为最容易破坏的莫过于人们的言词)而不过是由于畏惧毁约后所产生的某种有害后果而来的。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
第九自然法:每一个人都应当承认他人与自己生而平等,违反这一准则点就是自傲。如果人生而平等,那么这种平等就应当予以承认。如果人生而不平等,那也由于人们认为自己平等,除了在平等的条件下不愿意进入和平状态,因而同样必需承认这种平等。
第十自然法:进入和平状态时,任何人都不应要求为自己保留任何他不赞成其余每一个人要为自己保留的权利。
第十四自然法:凡斡旋和平的人都应当给予安全通行的保证。
第十五自然法:争议各方应将其权利交付公断人裁断。
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不义、忘恩、骄纵、自傲、不公道、偏袒等都决不可能成为合乎自然法的。因为决不会有战争可以全生而和平反足杀人的道理。
4.《君主论》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潘汉典译
一本毁誉参半的奇书,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独到精辟的解剖。
《君主论》是非常小的一册,但是非常有名。作为一部代表作,它使马基雅维里身后获得举世周知的名声(也包括恶名和所谓“马基雅维里主义”“马基雅维里式的人物”等称谓)。
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里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马基雅维里是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同伦理家彻底分家的人,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
君主国的两种政体
有史以来的君主国都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统治的:一种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仆统治——后者是承蒙君主的恩宠和钦许,作为大臣辅助君主统治王国;另一种是由君主和诸侯统治——后者拥有那种地位并不是由于君主的恩宠而是由于古老的世系得来的。这种诸侯拥有他们自己的国家和自己的臣民。
在我们的时代里,关于这两种不同政体的例子就是土耳其皇帝和法兰西国王。土耳其皇帝的君主国是由一位主子统治的,其余的人都是他的臣仆。但是法兰西国王却处在古来就有的一大群贵族当中,这些贵族又为他们的臣民所公认和爱戴,这些贵族又都拥有各自的特权。国王除非自己冒险行事,否则是不能够剥夺这些特权的。
因此,一个人如果考察这两个国家,就会认识到要占领土耳其皇帝的国家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一旦予以征服,保有这个国家却是很容易的。反之,事实证明:从某些方面来说,占领法兰西这个国家是比较容易的,而要保有它却是困难的。
5.《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杨昌裕译
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政治学的任务在于阐明情况,而政治哲学则要为政治选择提供辩护。权势人物是在可以取得的价值中获取最多的那些人物,可望获取的价值可以分为尊重、收入、安全等类。
本书写于年,是拉斯韦尔本人的一部早期代表作,体现了早期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所具有的种种特点。
在正规的等级制社会中,尊重的分配是比较清楚的。罗马天主教金字塔式等级制度的最高峰由少数官员占据。这些人包括个教皇,55个红衣主教,个使徒代表,56年名誉主教,45个大主教和个主教。
美国较为松散的政府结构,则赋予由9人组成的最高法院、由个担任的总统和由几百个人组成的议会以特殊的权势。在美国,虽然每个聪明能干、能说会道的青年男子都知道,有一天他也有要能当上总统,但是在上一代中办有8个男青年达到了这个目标。强有力的美国参议院虽然机构相当庞大,但在每一代人中也只能为个参议员提拱席位(假如没有任何人连选连任的话)。尊重这座金字塔,无论在形式上或实际上,都是难于攀登的。
延伸阅读:
《新政治科学》
[美]埃里克·沃格林著;段保良译
新政治科学的研究旨趣在于通过对社会上先前存在的符号予以批判性的阐明,探索关于人性和秩序的知识。
6.《太阳城》
[意]康帕内拉著;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译
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康帕内拉的代表作。他用对话体裁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个体家庭,人人过幸福生活的美好社会,同时抨击了私有制所产生的一切罪恶。他的共产主义的理想表达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备受压迫的意大利城乡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康帕内拉在《太阳城》里提出的空想主义的体系,是嗣后很多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雏形,因此,这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
在太阳城里实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公有制。
土地,劳动工具,房屋、劳动产品以及一切财富都属于公共所有,个人住房每隔半年调换一次。任何人都没有私有财产。
在太阳城里,人人参加劳动,把劳动看成光荣的职责。
他们分组劳动,每组设组长一人,称为“王”,人们和“王”的关系情同父兄。在统一的安排下,他们各尽所长,从事各种行业的劳动。每人每天劳动四小时,其余时间从事科学工作、体育活动等。太阳城的男女老少甚至残废的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没有游手好闲的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结合起来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能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的人被誉为最受尊敬的人。
太阳城有自己的政治制度。
它是一个共和国,最高领导称为大司祭,也叫“太阳”。他有三个助手:“蓬力”(威力)、“信力”(智慧)、“摩尔劳”(爱)。他们分别掌管军事、科技和文教。三个助手必须绝对服从“太阳”,他们四人都不是选举产生的,而且终身任职。人们可以推选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做其他公职人员,他们的职务用一种美德命名,如:宽大、勇敢、慷慨、纯洁、公正、热心等。
太阳城的法律简明扼要。
罪犯要受审,判决时原告、被告、证人都要出庭,根据证据判决。被告如不服,可以上诉到四大领导人。“太阳”,根据情况可以驳回,改判或特赦。太阳城二十岁以上的公民可以参加每月举行的“大会议”,有权对国家和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建议。
7.《政府论》
[英]洛克著;瞿菊农叶启芳译
洛克的《政府论两篇》(TwoTreatisesOfCivilGovernment)是在年和年相继写成和出版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对年刚刚结束的英国所谓“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
洛克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他从自然状态出发,批判封建极权制度,主张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国家基于契约、立法权为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洛克的这一著作在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
奴隶制是一种可恶而悲惨的人类状态,它同我们民族的宽宏性格与英勇气概那样直接相反,以致难以想象,一个“英国人”——更不用说一个“绅士”——竟会替它辩护。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就是除经人们同意在国家内所建立的立法权以外,不受其他任何立法权的支配;除了立法机关根据对它的委托所制定的法律以外,不受任何意志的统辖或任何法律的约束。所以,自由并非像罗伯特·菲尔麦爵士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各人乐意怎样做就怎样做,高兴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而不受任何法律束缚的那种自由。”
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这是在规则未加规定的一切事情上能按照我自己的意志去做的自由,而不受另一人的反复无常的、事前不知道的和武断的意志的支配;如同自然的自由是除了自然法以外不受其他约束那样。
8.《论政府》
[英]詹姆斯·密尔著;朱含译
《论政府》是密尔的一部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他将当时英国流行的功利主义思想运用到了对政府的讨论中,他认为好的政府是实现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政府,并论述了如何实现这种好政府。
作为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密尔本身著述甚丰,与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和亚当·斯密(AdamSmith)同为古典经济学奠基人,是功利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刻影响和形塑了儿子小密尔的思想。
密尔的《论政府》虽篇幅不长,却蕴含丰富的政治法律观点。《论政府》成文之时正处于英国宪政制度变革时期,密尔与不同政见人士的辩论中的许多观点和论战对当今的政治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人性与政体
我们已经确立了这样的立场并假设其为论证基础:即人们的行为由意志支配,而意志则由欲望支配;而人们的欲望则被导向以追求快乐、免除痛苦的目的,并以财富和权力作为主要手段,对这些手段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些无止境的欲望引起的行动是坏政府的构成要素。基于这些已知的人性法则进行正确推理,我们应该很快发现,关于不同种类政府的混合,什么才是我们必须采纳的观点。
这里讨论的这个理论暗示政府权力的一部分属于国王,一部分属于贵族,一部分属于人民。同时也暗示他们各方在意志上有一定程度的联合,否则他们将无法作为独立的权力而运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接着进行探讨。
根据我们已经定下的原则,三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将会努力去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类欲望之物——更确切地说,是达到人类欲望的手段,即财富和权力。不论起初分配给各方的权力是否平等,这三种政府的混合显然不可能存在。
有三类可能设想出的不同结合: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结合,或民主政体与君主政体,或贵族政体分别结合。
让我们先假设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结合。他们的权力可能平等或不平等。假如不平等,那么根据我们已确立的原则得出的必然结果是:较强一方必然会从较弱一方夺取权力直到占有全部权力。那么唯一的问题是,当权力平等时将会发生什么?
……
9.《官僚体制的政治》
[美]戈登·塔洛克著;柏克郑景胜译
即使身陷行政管理的等级制度之中,人也不能轻易停止存在,人仍然是一个人,“有着个人的动机、脉搏和意愿”。
作者将马基雅维里和帕金森的论述与自己原创的理性选择方法结合在一起,对当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官僚体制占压倒之势的赞誉进行了全面抨击,有史以来第一次提出了对一个官僚机构的内部工作进行理性选择的评估方法,赋予官僚体制中的“政治人”以鲜活血肉,让他运用自己的权利去决策、去行动。本书为后来跟进的难度更大的建模工作和统计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绝对是一个好词,它具有非常宽泛的意义。我们谈到“国家政治”、“官僚政治”、“军队政治”、“公司政治”;我们也知道“政治人”这个词是指在这些组织的环境中,具有一些特定特征的个人。关于政治的任何一般理沦都应该涉及每个这类组织的结构。
从某种相对的意义上说,传统的政治理论似乎忽略了这种非常重要的“官僚政治”,或者“低层政治(politicsattheLowerleveL)”。本书则打算纠正这种偏颇。
如果人们承认,正如所有诚实的人所说,即便是处于官僚体制的等级制中,个人也还是个人,那么塔洛克的分析就是有意义的。这种分析提供了一个基础,以便认真讨论改进这些官僚结构“效率”的前景,完成分配给它们的任务。
0.《利论》
[古印度]憍底利耶著;朱成明译注
《利论》和应该同《君主论》齐名的《廷臣论》,都是近年少见的能够在空白处做出贡献的学术著作。
——渠敬东
古代印度特色的“政治学”,古印度百科全书式著作,被誉为“一切梵典中最珍贵者”,印度教为“再生者”所设的四种人生目标“四要”——法、利、欲、解脱。
法、利、欲、解脱为古代印度所谓“四要”,即作为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印度教为“再生者”所设的四种人生目标。梵本《利论》是目前仅存的讨论“利”这一要素的论著。该书在古代印度影响巨大,直至中古时期,仍为许多作家所提及。
本书除全面系统阐述古代印度的国家政治和统治方策以外,还广泛论及经济、民法、刑法、外交、战争等不同门类的问题,堪称古代印度生活的百科全书。由于古代印度真正意义的史书基本阙如,他也为了解乃至重建公元4世纪前后的印度历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
韦伯在其著名演讲《以政治为业》中特别引用和讨论了憍底利耶的《利论》,认为它体现出真正激进的“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利论》相比,“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反而显得无害”。
阿玛蒂亚森在《惯于争鸣的印度人》中也数次谈到该书,认为作者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经济学家,称作者为印度古代思想巨子,而《利论》是一部“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统治之术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