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当年的那个奇小子,如今怎么样了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648926.html

柔光,宁静

禅意的空间里

一人肆意挥洒着手中的笔

时而遒劲有力

时而轻描淡写

他面前陈列着不少书画作品

字是扭扭斜斜的不循规蹈矩

画是密密麻麻的有别于平常

不必从剪影的轮廓中

去猜想这人到底是谁

稍懂书画的就知道

他是王奇志

上世纪90年代初,《湘潭日报》曾刊登过一篇“书坛奇小子”的文章,主人公就是王奇志。当年的“奇小子”,18岁入国展,19岁进中国书协,成为那时全国最年轻的会员。如今的“奇小子”,书、画、印三者皆擅,又各有特点。在这里,没必要简单粗暴地归纳他的艺术之路,不如深入他的艺术世界,探索、发现那些最“奇志”的符号。

书“丑”

初见王奇志的书法作品,必然有种“另类”感。按照传统套路,原本应该这么写的横竖撇捺,在他这儿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业内将其归为“丑书”。这里的“丑”当然要与寻常意义区别开来。

常见一些没有书法基础的人,为了追求“奇”,以牙咬笔写字,或用脚执笔写字,文字歪七竖八,这种类似于江湖杂耍的表演,自然不能打动人心,是真丑。

“丑书”是属于先锋书法家的,有文化内涵,见思想深度,极具艺术表现力。书法家们往往经历了长期积累,先深入传统,而后再走出传统,经过反复探索实践,终于形成了崭新的面貌。一旦下笔,小小宣纸上便有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都看得到。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这种“丑”其实是一种高级的美。

书法《顾城诗》

王奇志的丑书是如何炼成的?用他自己的话说,“长期临摹各类经典书法与民间书法遗存,有时一本字帖要练上几十上百遍,临习之后再融会贯通,反复探索,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唐代楷书诸家入门,尔后上溯魏晋的行草与碑刻墓志,再到周秦汉时期的篆隶经典,甚至殷商甲骨刻辞,他皆潜心临摹。他穿越时空,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王羲之、钟繇等大师对话,他所学又不限于经典,还包括民间书法残纸、摩崖石刻等小众类书法。

师古而不泥古,深入学习是为了更好创新,王奇志进行无数次创新尝试。比如,篆书、隶书属工整类书体,他试图以篆隶线条来行草书,这样便有了新的味道。走进王奇志的书法世界,仿佛开启了一趟奇幻之旅,可窥见其行书飘逸中见苍厚、楷书方正中见奇崛、篆隶规整中见灵动,一幅幅都被鲜明地打上了“王奇志”式的标记。

画“密”

提到王奇志的画,脑海里会蹦出一些标签:密集、卡通、构成……它们似乎与传统中国画不搭边,有些似是而非、若即若离,这里就来说一说“密集”。

三四年前,王奇志在绘画创作时,试图把花、树、山、石这些本有层次的立体空间化为二维平面,形成一套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那么,怎样使景深全无,而又不是简单地把远景拉近,直接画成近景?他的解决方案就是:密集。

中国画《梦里葵园》

没有太多具象的东西。树干、树枝是一些长短粗细不一的书法用线。花朵简化成小圈圈,外面再套个大圈圈。至于树叶、山石等其他物象,就用短线细线,像木刻中三角刀刻出来的线条,反复交错叠加,辅之以渴笔皴擦或淡墨晕染。枝干、花朵与叶、石等元素互相纠缠,有时枝干若有若无,有时会在花朵上率意地赋点色彩。

中国画《花间集》

留白是必要的。密密麻麻的画面肯定要满构图,满满的构图中,必须要有透气的地方。他会营构一些近似几何形的块面留白,用苍、钝、渴、涩的线性为之,有时也会将毛笔侧倒在宣纸上有意无意干擦一番,让这片空白不那么白得耀眼,有时写上一些笨笨的、线条飞白的书法。

鸟儿不能缺少。有了各具表情的鸟儿,画面顿时活起来,但不能硬生生地、很写实地把它们置于画面中,必须是个符号,只要把鸟儿的共性特征画出来,无需让人辨别出是什么鸟。

中国画《醉花阴》

于是乎,“疏密有致、虚实相间”的传统构图被打破,画面秩序被重构,通过块面分割,构成新的平面与空间,呈现出新的“疏密有致,虚实相间”。这样的创作,用王奇志自己的话说,就是“庶几可以做到不趋同时风。在方法论的角度,也就是形象提炼、画面经营和情感表达……一直尝试用多元思维和当代观照来进行跨界融合。”

刻“爽”

先将石块涂黑,待风干之后再下刀。伴随着“滋滋滋……”的声音,石花飞溅,一个印章在王奇志的手中逐渐成型。期间不必提前写印稿,整个制作过程干脆、利落、爽快,线条的刻味十足。外行人看似“快”,内行人却深知,这毫不含糊的背后其实是“慢”,慢在书画功底的积累,知识阅历的沉淀,人物思想的形成。

不得不说,有时在一件艺术作品里,往往能找到艺术家的性格特点。熟悉王奇志的人都知道,他不善多言。然而,高明的艺术家看似惜字如金,却总有很多语出惊人的表达,足以在不经意间惊艳众人。这不是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世间万物另辟蹊径的思考。这种鲜明的对比,就好像在石刻的“爽快”背后,其实是积累的“缓慢”。

篆刻:研墨消日长

不禁想起了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问了王奇志不少问题。

Q1:

“您的书法怎么就写成这样了?”

“写不成那样,不就写成这样了。”

Q2:

“至今从书法上得到的最大一笔收益是什么?”

“因书法调到师范教书,从而认识了我老婆,这算不算?”

Q3:

“促使你学习书法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表扬、亲友吹捧我的字写得好,不能太丢面子,所以想把字写得更好点。”

艺术的世界,是充满性灵的世界,王奇志喜欢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去构思,于是找到了属于他的表达方式。

篆刻:《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简介

王奇志,湘潭人,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齐白石纪念馆副馆长。

书法入选第五届全国书法作品展,获第二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齐白石奖”银奖;中国画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篆刻作品早年在日本交流。其艺术创作多次专版刊介于《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中华书画家》等专业媒体。出版有《楚志·墨·王奇志》《王奇志的》《湖南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作品集·王奇志》《王奇志壬辰新作》《范本传真·王奇志写意绘画》《交叉小径的花园》《中国画名家精品集/王奇志花鸟画卷》等个人书画专集。

年,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委派到厄瓜多尔采风和开展艺术交流,归国后在北京、长沙两地举办“印象厄瓜多尔中国画展”。年出访欧洲三国,在毕加索故乡西班牙马拉加和希腊雅典举办展览。多次赴美、日、韩、泰、阿联酋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进行艺术交流。

师友短评:

画家陈小奇评《无尽》系列——

诠释了一种悖逆传统的陈腐图式艺术观念,宣示了一种蔑视陈陈相因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艺术主张,构建了一种具有个人符号意义的艺术语言。在奇志的符号化艺术语言中,有几点是值得学术界认真审视的:

①敬畏传统但不拘泥于传统

②化三维空间为二维平面

③边界与留白的灵性发现与处理

④自由和真诚的释放

⑤笔墨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⑥理直气壮地表示“形式就是内容”

⑦与世界艺术思想的交融贯通

⑧作品所直接呈现的单纯与通透。

作家、文艺评论家刘剑桦——

奇志和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安静的品质,在一个现象过度的时代,这种品质十分重要且难能可贵。

奇志深知“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姿态总是很低很低,仿佛要使自己的表达尽归于缄默无言,尽归于寂静无痕,加上他具有稚童一样对未知事物的敬畏,通灵于一代宗师白石故里的天时地利,作品里面有了这样的东西,怎么会不好呢?

四川省画院书法工作室主任冷柏青——

奇志是湖南近年来涌现出的、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优秀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才情、功力俱佳,笔性极好,结体新奇,造型能力超强,又很富有想象力,章法变化多端。

他的书法作品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巧妙自然,意趣横生,令人再三玩味,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自己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来源:湘潭日报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

编辑:郭娜

审核:翁灵娜徐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74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