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欧封建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早期,基督教

在西欧封建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垄断了教育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代,大致延续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从世界范围内看,中世纪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由于各个民族、国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条件、途径并不相同,各国封建社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封建制也各有特点,但封建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基础。公元年,西罗马帝国在奴隶和隶农不断起义和北方日耳曼部族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约在7~8世纪时,也过渡到封建社会;阿拉伯人则在7世纪中叶实现了这一过渡,并于8世纪中叶建立了庞大的封建帝国。

西欧的中世纪延续了一千多年,其中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被称为中世纪早期,是西欧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从公元11世纪起,西欧便进入了封建社会的繁荣期,被称为中世纪后期。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基督教会都一直处于政治和文化的支配地位,渗透并影响着西欧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也垄断了教育。“由于基督教会对整个教育的垄断,以及它在政治分裂的中世纪所处的精神领袖的位置,基督教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成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

无论是宗教事物还是世俗事物,均被纳入了它的神学逻辑之中。”因此,西欧中世纪的教育是和基督教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除此之外,也存在一些世俗教育的类型,如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但二者也往往并不能和基督教割裂开来,与基督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的教育制度随之坍塌,拉丁学校和修辞学校也几乎荡然无存。除了教士,几乎无人能读写拉丁文,而有学问的教士也是凤毛麟角。

最初,基督教对教育漠不关心,因为在他们看来,“当时最紧要的工作,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品德的涵养”,他们注重的是归属上帝的纯净心灵。教会领袖也排斥古希腊和罗马的学术,致使象征希腊哲学思潮大本营的雅典大学于公元52年被关闭。然而不久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一些教会领袖有条件地接受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并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逐渐兴办起教育。

正如英国教育史学者博伊德所言:“教会办教育不是因为教育本身是好的,而是教会发现,不给信徒特别是不给教士以学习圣经和履行宗教职责所要求的过去那种文化,教会就不能做好自己高尚的工作。”渐渐地,教会举办的教育超出了最初的唯一的宗教目的,为青少年一般生活做准备也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基督教教育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为主的学校类型。修道院学校。它也被称为寺院学校、僧院学校,是当时最主要的教会学校。它起源于修道院制度。

修道院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已经出现。最初它们并非真正的教育机构,而只是一种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由于当时社会危机的加重,许多基督教徒开始悲观厌世,以独居修道作为逃避严酷现实的出路。后来隐居修行的人日益增多,便建立起公共的清修场所,开展集体的苦修活动,如共同用膳、共同祈祷等等,形成了修道院。进入中世纪后,修道院制度不断完善,特别是公元6世纪初,本尼狄克特(St.BenedictofNursia,约年~年)制定了教规,其中第48条规定,凡能肩挑担子的人,每天至少要有7小时的劳动,2小时的阅读。

这一规定促使僧侣们开始重视读经学习。修道院也逐渐附设起学校,承担起教育的职责,并发展成为中世纪西欧最典型的教育机构。修道院学校最初是培养“圣童”的学校,主要招收那些年龄较小而长大后准备担任神职人员的男孩。后来招生范围逐步扩大,修道院学校也开始招收只在学校学习知识,而学成后仍为俗人的学生。这两类学生一般都是分别受教,前者为“内学”,后者为“外学”。这些学生一般10岁左右即可入学,学习期限为8年左右。

这些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服从”、“贞洁”和“贫穷”被视为主要的宗教品质修道院学校的课程以“七艺”为主,但在这一时期,“七艺”被渗透了浓郁的宗教神学色彩,神学成为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修道院学校的教师,主要由教士担任,采用个别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教学使用拉丁语。这些学校的纪律十分严酷,体罚盛行。大主教学校。

这是与基督教的主教制度相统一的一种学校。大主教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目的也是培养较高级的僧侣这些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较好,学科内容也较丰富,但数量有限,许多大主教学校发展为后来的中世纪大学教区学校。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积极留言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75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