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刘翔一个道歉”的情绪,其实5年前就有。
这次在网上格外突出,大概是因为苏炳添的缘故。
璀璨的“百米飞人”在自己最荣耀的时刻提起他:“翔哥对我来说,不光是偶像,也是我的幸运之星。”
很多人仿佛如梦初醒般,决定为这个曾被盖章成“作秀”“小丑”的运动员正名。
有人翻出了刘翔的比赛解说视频,称赞他喊“啊啊啊苏炳添加油”的样子很可爱;
有人听他跟古巨基唱《好想好想》,说没想到运动员唱歌能这么好听。
这场补偿式赞美,在去年的一段采访被翻出时达到高潮——
刘翔说,“我认为真的,其实大家都没必要向我道歉。”
于是人们又开始称赞他无与伦比的善良、看透人心的豁达,或者在评论区留下:“我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当年我就没骂过他。”
我倒觉得刘翔这句话再真诚不过,也再正常不过。
从08年至今已经过去13年,当时的很多狂热都已经被遗忘。
但至少要记得,他本不该经历的伤害,绝不只是“被骂”这么简单。
01
我至今还能回忆起,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摔倒的样子。
那会其实不怎么看体育,也不太能跟运动员们共情,但还是在一瞬间就意识到他“完了”。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他在小组赛时宣布受伤退赛。
总共只跑了一枪——在其他选手抢跑被叫停后,刘翔撕下腿上标记着赛道的数字,一瘸一拐地走出赛场。
从后来的信息来看,他的跟腱在赛前已经出现严重问题,伤得恰恰是“起步时最受力的地方”。
做准备活动时就发现疼痛加剧,冷冻、喷雾、按摩缓解都效果不佳,却依然硬撑着上场。
从运动员的身体和职业生涯来考虑,这种决定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即使从功利角度出发都说不过去——这样的刘翔如果能赢,除非是发生奇迹。
但那是年,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承办奥运会的欢欣鼓舞之中。
人人等着看刘翔在家门口拿到一块金牌。他的脸被印在宣传画上,贴满很多城市的街道。
有记者说,“刘翔是北京奥运会最伟大的英雄”。
无论是观众、田径队甚至是刘翔自己,都无法接受英雄“不战而退”。
08年那次退赛后,中国田径队迅速举行了新闻发布会。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和田径队总教练双双出席,反复重申“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绝对不会选择退下来。”
孙海平用的词是刘翔“一直在坚持”“一直在玩命”,说到一半甚至当众情绪失控,捂脸痛哭。
这也让整场发布会,充满了一种“赔罪”“给个交代”的气氛。
但舆论并没有原谅刘翔。
批评声纷至沓来,无数声音骂他临阵脱逃,“在关键时刻给中国人抹黑”。
最致命的猜测是“作秀”。刘翔在比赛开始前一直在调整脚踝,走路也出现了趔趄。
于是被认为是本来就没打算认真比赛,不过是在全国观众面前上演一场“因伤退赛”的戏码。
有人觉得,刘翔一定是怕这次拿不到金牌,所以不敢跑;
也有人嘲笑他做戏也不做全套,明明“爬也该爬到终点”。
所以我才会说,年伦敦奥运会上的刘翔从摔倒那一刻就“完了”。经历过08年的退赛后,他就像踩进了一个陷阱。
退赛会被嘲胆小,带伤上场会被骂演戏,跑完成绩不佳会被批“名不副实”……除了拿金牌之外,任何其他的选项都是深渊。
但金牌从来都是不易得的,尤其是对于已经29岁的刘翔来说。
在伦敦碗的赛道上,他跨第一个栏就重重蹬在了栏杆上,随后翻转着倒地。
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那段剧情:刘翔单脚跳到终点,被一同参赛的运动员举起右手。
在中途他停下来,低头亲吻了栏杆。
直到现在我看这段视频,都会感到心情沉重。
这些举动可能是出于一个运动员对赛道的热爱,也可能是对四年前的“交代”。
但对于当时的刘翔来说,只会让他身上的”作秀“标签贴的更紧。
屏幕外有无数双眼睛盯着那红色身影,带着“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看戏心情。
后来有很多人分析刘翔在起跑前那“诡异的一笑”,还说他单腿跳的灵活程度“根本不像个伤员”。
唯一让人感受到真心的,可能是见证刘翔在雅典创造历史的解说杨健。
杨健在刘翔摔倒的瞬间就泣不成声,哽咽着说:“他可能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无法完成比赛。”
当然,这后来也被看成了刘翔计划好了要假摔的证据之一。
02
现在说这些,不是想要指责谁。
也不是炫耀自己有多清醒,08年没有跟着骂刘翔,可能只是因为我还太小。
后来很多人怒斥刘翔“输不起”,但其实当时是所有人都怕他输。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献给世界的礼物,那么这块米跨栏的金牌,想象中本该是上面最闪亮的部分。
雅典的刘翔实在是太璀璨了,不止是他的成绩,更是整个人呈现出的状态。
场外采访时说自己“今天跑的太快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年轻人的狂妄自信简直要冲出屏幕。
决赛前对着镜头表示,“希望大家把力量和好运借我用一点”。
第一个冲过终点,兴奋地双手指天,大喊着“谁说黄种人就不能拿到奥运前八!”
如今再回看,刘翔其实是在奥运会上最早展现出个性的中国运动员。
脸上没有背水一战的严峻,也没有“十年磨一剑”式的苦大仇深。
他登上领奖台,堪称是雅典赛场上的最经典的一幕——
在现场被喊出名字的那刻,刘翔像鸟那样一跃而上,伸开双臂望向看台。
当时的观众无疑是被鼓舞的:不仅是被这块亚洲人从没拿到过的金牌鼓舞,也被他的张扬所鼓舞。
是突破了极限的运动员,但更是充满力量和自信的中国年轻人。
随后对刘翔的崇拜、赞美、期待,大多源于此。
只是当这种期待被拱上遥不可及的高度,便又以另一种方式扼杀了他的自信。
有一件事情我印象很深,刘翔从年开始做了EMS的形象大使。
伦敦奥运会之后,还被嘲讽是提醒邮递员们“敬业爱岗,谢绝‘退’件、不要‘摔’件”。
但很多人还是无法忘记,那个深蓝色的信封上印着他在雅典奥运会的“惊天一跃”——
画面中的刘翔穿着贴有“”的运动衣,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
在北京奥运会上,这个号码牌变成了。
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其解读为“13亿中国人,56个民族”。
而在后来怒斥刘翔的各种立场中,声音最大的也是说他“丢人”。
08年退赛——“在自家办的奥运会上临阵脱逃,那是丢人中的丢人。”
12年摔倒——”输了还不赶紧下场,在赛道上坐了那么久,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所以你看,退赛后一边倒的怒骂,只不过是他脚下的“神坛”终于崩塌了。
但这崩塌其实又是可以预料的。
在集中而又热烈的情绪中,大众对这百米飞人的期待,早已不取决于他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
可体育又是最不讲人情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北京的米栏赛道上,当第一个镜头给到刘翔时,他的样子已经不再像四年前那么轻松愉快。
在发令枪响之前杨健说,“从没见过刘翔在比赛前是这样的表情。”
而对于刘翔来说,伤害或许早在骂声之前就开始了。
甚至早在走入鸟巢之前,在他开心地跳下雅典的领奖台时就开始了。
那是一种他承受不了的期待,只能努力让自己在掉下来的时候,别摔的那么惨。
但显然还是失败了。
03
现在网友高喊“欠刘翔一个道歉”,有人觉得太矫情,我倒觉得挺好。
如何看待运动员的失败、如何看待集体荣誉感和客观因素的平衡,这些反思或许就是在一次次迟来的道歉中,不断被推进的。
就连当时人们对于刘翔的态度,其实已经算是“思想进步”的结果了。
再往前数,李宁曾经因为比赛失误后笑了一下,就被人寄了刀片、绳子。
伦敦奥运会之后,每次遇到大型的体育比赛,都有人提起刘翔。
从盘点成绩,到感慨命运,他就像是奥运赛场上那个无形却始终存在的个体。
两次倒地的画面太惨痛,就像一团阴云明明白白悬在哪里,让人时刻记住。
记住一个年轻人是怎么登上巅峰,又是怎么被不切实际的期待、不得不争的荣誉毁掉的。
但刘翔大概早就无所谓了。他日子过得不错,也没有离开体育,还能去给苏炳添的比赛做解说。
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那句“大家不需要向我道歉”,大概是真心的。
我觉得是应该道歉的,但不是因为骂他。
而是因为把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处,可这高处也是绝境。
只是如今我们喊着“欠刘翔一个道歉”,又把道歉本身变成了新的象征:
“因为我们的底气更足了、力量更强了,才不需要把全部的民族荣誉感都寄托在一场比赛、一个人身上。”
可需要提防的从来不是“需不需要”,而是“应不应该”。
没有谁该成为集体情绪的华丽点缀,又在“保质期”到了之后被迅速抛弃。
有人会被推到山巅成为布告板,就有人会因为黯淡被藏匿于山谷。
这些伤害始终会寻找某种出口,不是运动员,也会是别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刘翔08年离开赛场的样子。
他退回到起点却没有停步,而是一直往外走。
走过通道,两侧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眼睛紧紧盯着他;
就像是在年那次惊天的胜利之后,他再也没能躲过人们的期盼与注目。
在离开赛道之前,刘翔就撕掉了腿上代表赛道的“2”。
却无法撕掉背后的“”,那四个数字仿佛沉甸甸的,压得他抬不起头。
而解说杨健,在沉默了几乎半分钟之后终于开口:
“刘翔退出了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