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钰坤、张若宸(实习)
虎年伊始,“中国式浪漫”这一词条在网络上刷了屏。
除夕,春晚《只此青绿》节目一经播出,高髻青衣的少女们在《千里江山图》中款款而行,网友惊呼“美哭了!”
四天后的大年初四,鸟巢主舞台上“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视频和上方“迎客松”烟花交相辉映点燃夜空,网友再次惊呼“这就是‘中国式浪漫’”、“此生不悔入华夏”。
如此高质量的国潮演出在短短四天时间内接连呈现,与其说“中国式浪漫”,倒不如说是文化自信的连续刷屏。
出圈——国潮演出的“常规操作”
并非看见“国潮”二字就无脑吹,而是最近的国潮节目确实精美。
反复回看《只此青绿》,发现每次印象最深的点都在发生变化:第一次看时,可能震撼于舞蹈演员的精美造型和绝妙舞姿;第二次看时,可能醉心于舞台声光幕的特效配合;而第三次看时,竟发现演员与舞台融合在了一起,一副《千里江山图》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纸上的人物穿越千年而来,一颦一笑动人心魄。
从去年河南卫视推出的奇妙夜系列作品《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再到今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国潮无疑成为了出圈利器和流量密码。
在刷屏的同时,身边也有不少声音说这是国潮的“基本操作”。
以至于在冬奥开幕式时,“迎客松”烟花在夜空绽放,高洁的竹子高耸入云直通云霄;奔涌的黄河之水自天上磅礴而来,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最终化水为冰,五环形状的冰雕应运而生。种种撼人心魄的传统文化面向世界亮相时,大家感慨“不愧是国潮”、“也只有国潮能这么赞”。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正因为国潮演出如此高质量持续呈现,出圈在观众心中已然成为常态。
技术——创新表达的硬核基础
如何让《千里江山图》动起来、活起来?如何让观众置身于“天地圆环”的画卷之中?
传统文化乘着技术的东风直上青云。
本以为《洛神水赋》已经是国潮创新表达的天花板,但在一流技术的加持下,《只此青绿》在创作过程中通过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技术手段,后期虚拟出镜面效果,配合舞蹈进行呈现,生动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山峦叠嶂、小河流水,每一帧都是一幅古画。
在《只此青绿》完整版舞台剧中,为了创造出“天旋三圈,地转四圈,上下左右皆可以移动”的“天地圆环”舞美效果,舞美更是采用地面多层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的构架,在镜框式舞台的基础上又另搭一个“内胆”——圆盘时而同向转,时而逆向转,时而交错转,形成不断变化的舞台空间。
达到这种最佳的舞台光影效果,在舞台提示本总谱外,需要另外排一张精确到0.5秒的时间码。
机械、舞美原本只是冷冰冰的技术手段,而传统文化暖了一流技术,一流技术也活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技术相互成就,让国潮又出现了一种喜闻乐见的新玩法。
自信——国潮爆款的动力源
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作为下一届东道主在奥运舞台上进行了第一次八分钟的亮相:一曲《茉莉花》配合大红灯笼贯穿始终一派歌舞欢腾,传统京剧、二胡、武术节目串烧亮相,密集的八分钟给世界展示的都是最具传统符号化的中国元素。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主色调从外放的红色变为与冰雪结合的蓝色,更显沉静内敛,但内敛中不乏对世界人民的热情和傲然于群峰之巅的气魄:
绽放了十几秒的迎客松用发烟花弹成功发射,用高超的技术手段呈“向上喷射的松针状”炸开。
二十四节气配合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倒计时,飞速度过春夏秋冬。
冰蓝的墨汁滴入黄河,蓝海在巨幕的投影下奔腾变成沉静的冰面,鼓点有力而震撼,短暂的静默大音希声。
黄河之水天上来,迎客松盘桓鸟巢。
这些多元技术组合下的多层次视听冲击效果,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理念的升级——我们早已不需要向外界展示中国历史的厚重和传统标识,而是要传达当下现代中国自信自强的态度和对待世界友人的大气。
从“彰于形”到“彰于神”,也是双创的精神所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变的是传播手段,不变的是精神内核。
国潮,不仅是含有中国元素的潮品,更是以国之大者为信仰的滔滔浪潮。中国的元素,也将在创新中历久弥新,世代相传。我们不仅要用更新潮的方式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图源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