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应该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第一部根据西方戏剧理论所设计出来的小说,其创作理念应该是以故事形式,诠释生活中的佛理。
根据金庸先生原先的构想:“这部小说将八个故事,每个故事为一部,但八个故事互相有联系,后组成一个大故事。”而且写的是宋朝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当然,在金庸先生花了近三年后所写成的《天龙八部》,与原先构想大大不同,归咎其原因,想来与金庸先生的报人身份脱不了干系,在创作期间,他想必持续阅读到大量世间的资讯,因此与一般“闭门造车”的创作历程不同。
初版创作期间的金庸先生大约不算是虔诚的佛教徒,只是对佛教思想有兴趣,所以当他开始接触佛教经典与故事集后,脑洞不免大开,计划赶不上变化,创作出一篇篇充满各式奇诡人物,故事线澎湃汹涌的史诗级巨作。
既然金庸先生原先要写的是“云南大理国”的故事,我们不如从最早出场的段誉开始说起,揣摩一下金庸原先想写的故事。
基本上,武侠小说总是以人物间的爱恨情仇为叙事主轴,所以让我们先从段誉的恋情看起。
段誉是在“无量玉洞”见到“神仙姐姐”的玉像后对其惊为天人,也才有了后来对王语嫣的痴迷。
这段情节安排出现的甚早,所以应该是金庸先生在构思时就有的布局,而且,对熟悉西方政治哲学发展有兴趣的读者,应该可以嗅出这“无量玉洞”的构想可能是脱胎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穴”比喻。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希望人们从各式各样的阴影去理解“原型”,然后以之为基础,建立“理想国”,而《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则是一开始就见到栩栩如生的“神仙姐姐”的完美典范,以之成为“理想对象”的原型,待见到了王语嫣后,很自然就认定她是自己的完美情人。
如果再考虑段誉出身大理王室,最后,成为大理一代明君,就不难理解金庸先生其实是以“段誉”这个角色来讨论一位“追求理想”的政治人物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试着推敲一下为什么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一开始想写的是“大理国”而非“大宋”的故事了。
基本上,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故事大背景都是建构自历史材料的,所以,历史上确有大理王朝。不过,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理国承继的文化主干是滇系文化,所以让我们了解一下滇系文化。
根据考古发现,滇系民族主要是由古代的越系民族迁移到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所形成,到了战国时期,由楚国将领庄蹻将中原文化带入,并率众击退秦国进攻,成为滇中第一个统一王国。庄蹻建立的滇国领土广大,最后在汉武帝时受到中原王朝的注意,汉武帝也在招降滇国不成后,发兵进攻,滇王举国归附后,武帝将滇地纳入版图,设益州郡,从此与中原往来密切。
不过,滇地广大,且多山,所以当地的边疆部族应该可以一直保有自己的社会组织,而且因为“天高皇帝远”所以有些部落可以在中原势弱时趁机壮大,到了唐朝天宝时期,其中的一个大部落乌蛮征服了白蛮,建立起了六个诏,其中之一的蒙舍诏后来在唐朝的帮助下成立了南诏国,后来又几经迁都和更替,最后有了西元年大理国。
至于,大理国王为何世代出家?这可能是受到来自上乘部佛教的影响。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佛教从北印度开始往外扩张,到了斯里兰卡时,开始与王室紧密结合,再加上当时斯里兰卡的富饶,使东南亚的佛教出现有别于主要透过中亚传播的佛教的宗教观。
如果在考虑大理王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大理国很可能是受到各方佛教势力与思想互相冲击的地方,与金庸先生当时所处的香港非常相近。这也许就是《天龙八部》将原始构想放在大理国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段誉一开始掌握的功夫是“凌波微步”呢?这大约是因为当时的香港算是当时许多华人因为战乱而避居的地方之一吧!只是,段誉原为世家公子,虽不喜习武,但对易理有兴趣,所以,当他遇见危险需要逃命时,就能很轻易地发挥易经所指引的步法。
再回到“习武”的过程,段誉可以很快掌握逍遥派的武功,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他天性中对于“权力”总是可以“淡然放下”吧。他的痴是对“理想”的“痴”,他要追寻的一如柏拉图,是“完美的政治运作”!
可惜,在金庸写作期间,残酷的政治现实正不断地挑战华人世界的政治运作,段誉所痴迷的王语嫣又一心一意爱着想要复国的表哥慕容复,段誉的情感世界因此充满了“求不得苦”。
所以,就段誉的苦而言,一切的悲剧根源都在于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所以,我们不妨跳开有关段誉的设定,了解柏拉图的政治理想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基本上,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贵族政治”,这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因为追求真理、追根究底的哲学精神反而被雅典公民判处死刑有关。一般相信,受了刺激的柏拉图因此无法相信“民主政治”的运作,所以,主张将“政治哲学”当作一种专业,让哲学家当皇帝来领导国家。
可想而知,这种主张会受到“学院派”的青睐,追寻完美的政治运作也会成为学院派的“首要理想”。不过,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想要从政的学院派也因此不免要面对无暇“皓首穷经”的苦恼,如果有一位佳人,帮忙理清头绪,适时指点迷津,“哲学家皇帝”才有机会能兼顾事业与爱情。
这或许就是金庸先生设计王语嫣角色的初衷,而且在初版的结局中,也安排了王语嫣接受了段誉的感情。不过,在改版时,金庸安排王语嫣回到表哥慕容复的身边,段誉则娶了钟灵、木婉清、还有梦姑的侍女晓蕾。
对这个安排有许多读者表示不满意,可是从“政治哲学”的观点分析,这或者暗示了后来的金庸先生决定让历经考验后的段誉当皇帝时,可以享受皇帝的特权,由数名爱着他的女子陪他治理国家,虽与“专一”相违背,但也算符合“上乘部佛教”的政治理想。
毕竟,王语嫣本身并未习武,只是凭着对表哥的爱熟读武书,虽然在段誉看来是“语笑嫣然”,但在实际临战时,无力入局的她,许多指点在当局的武者听来恐怕只是“语焉不详”,不见得可靠。
至于,慕容复的复国理想究竟能不能实现,要如何实现,想必金庸先生一直无法决定,改版后将王语嫣送回慕容复的身边,也可以视为金庸先生对慕容复的祝福了吧!
更可惜的是,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从未对慕容复的复国理想多所著墨,这点,也许才是金庸借段誉所做的政治辩证中最大的失落!
至于,金庸先生心中还有“政治理想”吗?
想必是有的。只是藏在逍遥派的无崖子的心中最爱“李沧海”上,而且在《天龙八部》中段誉追寻的场景并不存在。
逍遥派的武功很重视让人发挥本性,所以金庸先生的政治憧憬或许在天龙八部时期比较接近拥有“赤子之心”的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