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路易斯穿越时空来看你

沿66号公路继续向东,一路走来,感觉星条旗是无处不在的,美国人民对国旗的喜爱是溢于言表的。

走走停停,看过一路上如“擎天柱”般威武的大卡车和公路旁给巨人歇脚用的大摇椅。在傍晚时分,伴着西沉的斜阳进入霞光浸染的历史名城——圣路易斯市。

之后的两天时间,我们将造访这座在地理位置和美国历史进程中都极具重要意义的城市。走到这里也意味着本次旅行的终点站——芝加哥离我们不远了。

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中游河畔的圣路易斯市,是密苏里州的第一大城市,其在地理位置上几乎处于美国的几何中心。全长六千多公里,堪称北美第一,世界排名仅次于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的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从城边静静流过。

该市最初是由一批法国皮毛商人在年建立,它的名字来源于那位对天主教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后被教皇授予“圣”尊号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

圣路易斯市,在十九世纪中叶曾是美国第三大港口。年曾在此举办既雅典和巴黎之后的第三届奥运会,并史无前例地在同一年举办了世博会,可想当年已是一片繁华所在。

说到圣路易斯市,就不得不提那座被誉为“西进之门”的大拱门。高达米的萨尔南拱门(一般叫它圣路易斯拱门)紧临密西西比河而建。若是驾车前往,几乎不需要卫星导航。即使在周边几十里外的任何地方,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这座地标性建筑,并感叹它的雄阔身姿。可谓是四面八方皆可见,条条大路通脚下的。

由于这里地处美国东西部交接之地,又紧邻水路运输要道密西西比河,自然成为物资和人流通往西部的重要中转站,被人们誉为通往西部的大门,“西进之门”也因此而得名。

于年破土动工,耗资万美元,两年时间建成的大拱门,是美国成功开发西部的象征,是圣路易斯市的地标,同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

它是美国最高的纪念碑式建筑,比华盛顿纪念碑、自由女神像或是欧洲的比萨斜塔还要高出一些。它有着近乎完美的抛物线身形,在正午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不锈钢表面,更为其增添了几份辉宏的气势与绚丽的星光。

在早期殖民主义时期,大概是美国人的祖先还是英国人的时候吧。人们普遍认为圣路易斯是通向西部的门户。试想一下,走过这座拱门(当年并没有此门)便意味着进入美国西部广袤的荒野大地。有那么一点儿我国甘肃嘉峪关的感觉,一过此门即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感。

几百年来,殖民者纷纷向西部进军,由东向西逐渐征服边远地区,寻找谋生之路,此地是这些勇敢的拓荒者们西进的必经之路。这座拱门便是今人为历史上那些西进的故人而立的纪念碑,代表着永存于美国人心中的那种勇闯天涯的无畏精神,它是一曲凝固了几百年拓荒历史的开拓者之歌。

虽说拱门只是一座纪念性建筑,但人家也绝非只是个摆设。每天有数千名来自美国各州、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登上拱门顶端的观景台,一览圣路易斯市的全貌,据说晴天时用肉眼就可看到48公里外的伊利诺伊州。

近一个月来每天的天气都不错,今天也不例外。我们当即决定登临此门、一览江天,颇有些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架势。不过这个门不用爬,也没法爬,游客须乘坐斗式升降电梯登顶。

在我看来,这所谓的“斗式电梯”倒像是流水线上一个个随履带行走的等待灌装的午餐肉罐头盒,或是超市生鲜食品柜里一打装的鲜鸡蛋。总之不是常见的那种一个轿厢直上直下的电梯,而是由十几个彼此独立的胶囊式铁皮盒子组成的一串小火车似的装置。

每个胶囊里做4到6个人(一般坐6个,如遇超标的大胖子则只能塞进4个甚至更少),胶囊就像小火车的车厢,十几个这样的胶囊连在一起。

但火车是跑在平直的铁轨上,而它则是门一关,像一串糖葫芦似的直上直下的动起来。若比作一根线上穿着的十几个乒乓球则更为恰当,只是在到站上下乘客的时候才又躺平了变成小火车的模样。

这种“鸡蛋”、“罐头”或“乒乓球”里的空间实在狭小。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老外在里头窝着脖子蜷着腿,如坐囚车一般。好在电梯很快,几分钟的光景便可到达顶端将他们释放出来。

顶部观景平台也并不宽敞,两米多宽、十几米长,比一辆公交车大不了多少。两侧各有一排小窗户,玻璃擦得极亮,无论是观景还是拍照,都像没有玻璃似的。每逢一串儿“罐头”到站,从一个个“罐头盒”里挤出来的新到访客便纷纷占据有利位置,齐头向外眺望并发出一片赞叹之声。

透过小小的玻璃窗俯瞰圣路易斯市中心街景,体育场、老法院、联邦车站尽收眼底。转身向另一侧看去,便是雄浑壮阔的密西西比河。眺望远方,则是无垠荒野与碧空万里的交汇之处。

遥想当年,壮志少年出关者千千万,多少客死他乡?多少衣锦归来?如今的密西西比河,依然激荡着滚滚白浪,穿越千里戈壁荒原。行至此处,却又波澜不惊地讲述着它所承载过的无数往来客船和那个年代的市井熙攘。

在那个西进热潮席卷北美大地的年代,以此为界,向西眺望是直至西海岸的千里风沙。而回望东方,则是那片熟悉的灯火阑珊。在那个时代,敢于拎起行囊奔赴未知远方的人是值得赞誉的。

如今我们沿66号公路从拥有超过万人口的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一路走来,那里的一片盛世繁华证明人们当年的梦想已经实现。而连接东西海岸的66号公路,就是开拓、进取、无畏精神的历史鉴证。

俯瞰过圣路易斯市的繁华,想象过密西西比河的久远。返回地面,刚好赶上放映厅整点播放关于拱门建造过程的纪录影片。

影片详细讲述了“大拱门”从设计到开工建造直至最后顺利竣工的全过程。尤其是竣工的那一天,可谓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站在拱门之下,仰观拱门中心那最后一小块儿三角形钢板吊装焊接。无数媒体争相直播报道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新奇迹。

如果说大拱门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极致体现,那么与它相距不远的圣路易斯天主大教堂则是传统建筑工艺的经典之作了。

“它融合了罗马式及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内部是典型的拜占庭结构,外部是罗马式建筑,其特点是圆形穹顶。”这些说法自然都是在相关介绍资料里看到的。

本人就建筑方面知之甚少,平生又多在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界儿游走,对于老北京的四合院儿或苏州园林也仅能说出一二,尚不及三四。至于什么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还有罗马式和拜占庭式等等,自然是傻傻地分不清楚的。只知道初见这座教堂,外观雄伟庄严,内部装饰更是叫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的。

说到内部装饰,真可谓是“精装修”中的“精装修”。精致的玻璃马赛克图案由描绘着圣经故事的穹顶,一直延伸至墙壁、立柱、窗棱与门廊。

甚至那些不为人注意的犄角旮旯,也是装饰得极其精美的。据说世界上最大的马赛克镶嵌画就在这里了。阳光透过四周的彩色花窗,将一片流光溢彩倾泻下来,好像无数七彩祥云从天而降似的。

教堂修建于年至年,这仅仅是造了个主体结构,美轮美奂的精致内装才刚刚开始。从年开始装饰这些富丽堂皇的马赛克图案,直到年才全部完成。

总共用了四千一百五十万块玻璃马赛克,覆盖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颜色超过七千种。据说是由20位艺术家前后耗费76年心血,才完成了教堂内无所不在的马赛克图案,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赛克收藏地,极尽奢华的神圣之所!

真是跨时代的精装修啊!好在美国房子都是永久产权,教堂就更没有产权70年这么一说。不然房子产权都到期了,装修却还没有完工,岂不尴尬。

想到我们的四大石窟,哪一个不是从北魏一钎一锤地雕凿到唐宋甚至明清。它们与西方的教堂一样,都是人们世世代代的信仰所在和精神寄托。

任凭朝代更替、世事变迁而不移的信仰伴随着永无停歇的敲凿声,通过匠人精湛的技艺,在百姓虔诚的心中代代相传着。当人们用无形的信仰去镌刻有形的纪念时,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拱门和教堂这两处经典建筑之外,还有一处建筑不得不去,那就是圣路易斯市的老法院。倒不是因为这个法院在建筑形式上有多么的气势磅礴或是它的修建年代如何久远,而是因为在这里曾经审理过一桩在美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案件,那便是19世纪50年代轰动一时的斯科特案。

简短截说,斯科特原是密苏里州一名黑奴。曾随主人迁至当时已禁止蓄奴的威斯康星地区生活过两年,因此获得(至少是获得过)自由。后又回到密苏里州,重新沦为奴隶。主人死后,他被卖到同为自由地的纽约。

年,斯科特在密苏里州巡回法院提出申诉,以其曾两度成为自由土地的居民为由,要求恢复自由,并在初审中获胜。但被密苏里州高等法院驳回,斯科特最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年3月6日,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如下:“斯科特是黑人奴隶。黑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不是美国公民,无权向联邦法院上诉。由于公民的财产应受宪法保护,国会或地方议会都无权宣布在美国任何地域禁绝奴隶制度。”

关键就是这最后一句惹恼了北方民众,这无疑是在宣布已经禁止蓄奴制度的北方自由地法令是违宪的,预示着北方地区废除奴隶制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该判决一经公布,举国上下一片哗然,进而引起北部各州人民的强烈抗议,加剧了南北方围绕奴隶制度的斗争。该案件在当时引起极大震动,也成为南北战争最终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老法院门前的黑人德雷德斯科特夫妇的雕像,述说着黑人奴隶争取自由之路的艰辛坎坷。如今,着眼于当下的美国社会,彻底消除对于有色人种的种种歧视与偏见,真正实现众生平等、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望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现在,老法院免费对社会开放,里面还有一些办公区依然为当地法院和其他一些政府部门所使用。也设有供游客参观的展览区,来参观的人还真不少。

又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大拱门、天主教堂、老法院的身形都融化在那一片温暖的橘红色霞光中。两天时间看到了圣路易斯市建筑历史上的奇迹,宗教艺术上的辉煌,还有一些争取自由之路上的无奈与感伤。

沿途中的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座村庄都有太多故事,而沿途的每个motel又是如此的温馨和安详。在路上,每个晴朗的白天都有太多的惊喜,每个安静的夜晚都有好美的梦。

随意地走到哪里住哪里,和经典的老爷车合个影,在松软的沙发上看看书。有时捧着一杯咖啡,用几句蹩脚的英语和小镇上那些听着猫王长大的老爷爷聊聊中国的长城和兵马俑,或者将圣路易斯的大拱门与苏州的东方之门做一番详细的对比,不过看眼神就知道,他们并没有听懂。

在一个平常的清晨,吃过一张千疮百孔的自制华夫饼,装上行李继续出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3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