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在做什么?说也奇怪,自哲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问这个问题。实际上,“哲学家们在做什么?”很可能是最常见的哲学问题!但所有这些听起来都像是故弄玄虚,最开始也正是这一点让人们为之不安。你们都知道医生在做什么,也知道物理学家、历史学家、作曲家和清洁工在做什么,很多人甚至还可能对微生物学家在做什么也略知一二。但哲学家就另当别论了,他们提出问题——往往是很古怪的问题,例如:“政府(任何政府)有什么权利告诉我要做什么呢?”
要弄清哲学家们在做什么,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位来看看。无论由谁来列名单,排在第一位的必定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年,苏格拉底生于希腊城邦雅典,父亲是一名石匠,母亲是一名助产妇。据我们所知,他一生都在雅典及其附近生活,曾在军队服过役,也在政府中任过职。在一个崇尚男性美的社会中,苏格拉底却相貌平平;虽说不上贫穷,但财产似乎总比他的朋友和弟子们少得多。
雅典有13万人口,以那时的标准算得上繁华热闹,但也小得足以让每个人都认识彼此。苏格拉底年轻时,研究了前几个世纪中一些富于创见的思想家提出的科学理论,但不久就确信:最为重要、也最令人困惑的主题是人类境况本身。
如果提问就是苏格拉底的全部生活,那么我们绝不会在年后还能知道他,当然也不会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有三件事将苏格拉底从一个小地方的怪人和讨厌鬼变成了哲学的守护神和西方文明中的伟人之一。
第一件事纯属偶然。苏格拉底的追随者中有个叫柏拉图的年轻人,天赋极高且非常富有。老师苏格拉底去世时,柏拉图才28岁,但与苏格拉底的关系却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他,多年后他开始撰写对话录,以短剧的形式描述苏格拉底的风格和个性,并将其转化和提升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我们对苏格拉底的大部分了解就来自这些对话录,也包括最重要的,对苏格拉底诘问术的认识。这些对话录中有多少是柏拉图的艺术创作,多少是确凿的历史描述,学者们至今仍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其基本的风格属于苏格拉底本人。
第二件事并非偶然,尽管乍看起来似乎如此。雅典的统治者断定,苏格拉底不光是个讨厌鬼,现在更开始成为政治安全的威胁了,因此他们捏造出罪名,并让苏格拉底接受审讯。实际上,苏格拉底本可以认罪后再进行协商,接受流亡的惩罚,安全地离开雅典而无须英勇殉难,但他选择捍卫自我和自己的生活,既不找借口,也不作道歉。
他坚持自己丝毫没有做错,并且,既然他已年满七十,雅典应当考虑给他一笔养老金,而不是威胁要处死他。最终,苏格拉底使政府不得不判处他死刑。即使在这时,他也依然能在朋友的帮助下逃离监狱,但他没有走,而是喝下了狱卒给他的毒药。因此,他成为哲学的第一位殉道者。我们很容易事后批评雅典的统治者,说他们如果略微技巧性地处理这件事,将会给自己省下不少麻烦。但苏格拉底不停地质疑既定的教条和广为接受的意见,确实不仅威胁到了政府,也威胁到了雅典统治者的生活方式。某种意义上,偶然的并不是苏格拉底七十岁时被处死,而是当权者竟纵容他坚持了这么久。
苏格拉底永垂不朽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绝非偶然,那就是他的人生和使命感的真谛所在。尽管他机智风趣,可能有些玩世不恭,无疑还很烦人,但他对追问这件事极为严肃。他的死亡只不过证实了他的生活业已证明的东西——对他而言,无情地审视人类的每一个行为和信念比生存本身更重要。正如苏格拉底在受审时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他饮下毒酒,显示出自己宁可为了原则有尊严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逃往异邦避难。
每个人都做过无数决定,它们影响着我们自己,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周围的人。很多决定无关紧要,比如是否去看电影,在哪用餐,穿什么,等等;有些决定则至关重要,比如与谁结婚,追求何种职业,等等;对那些身陷战争或面临个人悲剧的人而言,他们的决定真正可谓事关生死。苏格拉底在他的时代认为(我相信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仍会这么想),如果人们打算真正过一种善的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质疑、审视和批判这些决定。我们大部分人甚至在做最重要的决定时,也没有真正问过自己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否值得尊重和坚持。战争来临时,年轻人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几乎从未想过杀人是否合乎道德。学生寒窗十年成为一名医生,仅仅是出于父母一直以来的期望。一男一女懵懵懂懂地结婚、生子、买房、定居,直到过了20年,其中一个人才会发问:“我究竟在干什么?”
关于每个人应如何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对其进行批判的分析和追问,苏格拉底有一套理论,当然,他从未将它写下来(事实上他从未写过任何东西),但从柏拉图的叙述中,我们能够重建苏格拉底的思想。作为他教学和哲学探讨的独有风格(后来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风格)的基础,苏格拉底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基本的原则:
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也就是说,只是日复一日地活下去,从不扪心自问“我究竟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这是不光彩的,不值得尊敬的。苏格拉底认为,要想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每个人都应当让他或她的生活和信念接受批判性的自我审视的考验。并且,只有通过自我审视,一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如果我们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同时想真正获得幸福和善,就必须遵守一些行之有效的思想和行动原则。这些原则是客观的——它们不分时间地点,适用于所有人。有些人不够正派,自我放纵,沉迷于毫无价值的目标,疏远自己的同胞,对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困惑不已,一无所知。这些人不知道有些事根本不值一顾,微不足道。他们畏惧幽暗,无法高贵地面对生活或者死亡。这些人需要找到真理,并遵照真理生活。
三、真理位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不在星辰、传统、宗教典籍或大众的意见之中。每个人心中都有着(无论多么隐蔽)正确思考和行动的真实原则。因此,最终没有一个人能够教给另一个人生活的真理。如果真理不在你心中,你将永远也找不到它;但它就在你心中,只有无情地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审视,才能将它揭示出来。
四、尽管没有一个人能教给另一个人有关正确行动和明晰思考的基本原则,但有些人——可以把他们称为教师、哲学家、牛虻——能够提问,激励人们进行自我审视。至少在早期阶段,这些教师可以引导这一过程,因为他们曾经身临其境,知道哪儿会存在陷阱。
根据这四个原则,哲学是一个问与答的过程,是两人之间的对话,其中一个寻求理性的洞见与理解,另一个则已经获得一些有关自我认识的方法,并希望能帮助这位新手。
以上选自《哲学是什么》
★
★★★
★
作者简介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RobertPaulWolff)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年以来,他一直执教于马萨诸塞州大学。授课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和微观经济学等。沃尔夫编、著有21部著作,内容涉及康德哲学、社会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休谟哲学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等。其著作被翻译成超过12种语言,销售量超过75万册。
目录
作者简介
第一章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人性
第二节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宇宙
第三节哲学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人性和宇宙
第四节西方哲学传统的局限性
第二章认识论
第一节笛卡尔的怀疑方法
第二节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笛卡尔怀疑论的两种回应
第三节莱布尼茨与唯理论
第四节休谟与经验论
第五节康德对唯理论/经验论争论的解答
第六节认识论的新转向
第三章形而上学与心灵哲学
第一节形而上学是什么?
第二节霍布斯的唯物论
第三节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第四节心灵与身体
第四章科学哲学
第一节科学在现代世界中的地位
第二节弗朗西斯培根与科学方法的基础
第三节理论与观察间的关系
第四节卡尔波普尔与可证伪性,
第五节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第六节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科学
第五章伦理学
第一部分各种伦理学理论
第一节康德与义务命令
第二节思考伦理学的三个理由
第三节伦理分歧与绝对律令
第四节功利主义与对快乐和痛苦的计算
第五节德性伦理学
第六节女性主义者对伦理理论的批判
第二部分医学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医疗决策的伦理维度
第二节停止供应食物和饮水
第三节人体器官买卖
第四节医生应该告诉患者什么?
第六章社会与政治哲学
第一节密尔与古典放任自由主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抨击
第三节卢梭与社会契约论
第四节多元主义的国家理论
第五节对国家社会契约论的种族批判
第七章艺术哲学
第一节柏拉图对诗人的抨击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为诗人的辩护
第三节马尔库塞与否定的运用
第四节阿瑟丹托的艺术认定理论
第八章宗教哲学
第一节克尔凯郭尔与信仰的邂逅
第二节我们能证明上帝存在吗?
第三节威廉佩利:设计论论证
第四节圣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论证
第五节圣安瑟伦:本体论论证
第六节恶的问题
附录如何撰写哲学论文
术语表
延伸阅读建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