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画派,而是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近现代绘画的转折点;是历史走到现代的关口、上海迈入城市化进程后,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革新;是审美多元化、丰富艺术内容供给、中国公共艺术意识萌芽、实用美术崛起、艺术市场化完善的硕果。简而言之,海上画派是中国绘画观念和绘画创作形态的革命。”
——陈翔
启示/艺术对于城市及文明
的影响。
若论艺术对于城市及文明的影响,也许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史实中得到些许启示:
公元前5世纪,来自小亚细亚艾菲索斯城的巴赫西斯和他的《雅典民众》、来自伊留特拉的米隆和他的《掷铁饼者》、来自雅典的菲狄亚斯和他为帕特农神庙内部设计的雅典娜女神像……都为雅典城创造的“淳朴又崇高”这一古典风格做出了伟大的说明;
年,云集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这些在人类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的佛罗伦萨城,无疑将文艺复兴时期华丽的优雅、复杂的力量、鲜艳的色彩,和最令人难忘的的困惑、惊惧、宁静等诸种人类细微却又伟大的知觉,凝练成影响深远、传承至今的自由精神。
19世纪的巴黎,其城市影响力与艺术的关系更是广为人知:蒙马特的咖啡馆里,聚集着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的艺术家,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梵高、高更、塞尚、克雷姆特、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大师云集,流派纷呈,并就此开启了整个世界新艺术革命的大幕。
陈翔
现任上海美术馆馆长
一座伟大的城市对于艺术最伟大的贡献即在于,它为发现美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为创造美提供了活态的舞台,为守护美肩负了深情厚意的使命。对于年的上海,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命题。
陈翔,这位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画家,现任上海美术馆馆长,正竭尽自己半生对于城市、艺术和美的思考,与同样领悟到艺术之于城市深刻含义的同道中人,共塑、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艺术精神。
谈起童年,陈翔说自己喜欢在江宁路老房子三楼的阳台上画画。日头逐渐西沉,直到全部落下去,光线昏暗,他仍在画纸上不知疲倦地作画。“我自幼身体孱弱。”陈翔笑说,“我有哮喘,别的孩子上学,我就只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于是,画纸成了少年陈翔不惧寂寞的精神家园。
画画、刻花样,甚至生病住院时,因为在白色床单上作画而被护士小姐罚“立壁角”(注:罚站)——陈翔回忆起来,这一条向着画画的心,自幼至今,矢志不渝。
之后,命运暂时将陈翔“分配”到复旦中文系,这位在高考时凭着一门语文科目全市第二名而被破格录取的才子,在复旦接受了当时中国最好的人文教育:文史的融会贯通、中国画的审美认知、人格的追求,于彼时的陈翔,已初具雏形,并深刻地影响了他将来的艺术观。
年代的复旦书画社,经常举办各类书画展,现在再回望当年来书画展指导的画家名单,谢稚柳、唐云等海派大家赫然在目。当时,每次举办书画展,陈翔都会交一幅作品,毕业时,他已是复旦园内颇为知名的学生画家了。
遇见/物我两忘,心灵的
桃花源。
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近30年来,陈翔看起来一步步从大文化聚焦到了绘画本体;但实际上,几十年来历经着疾病磨难的陈翔,亦在寻找生命能量的过程中,通过绘画走进了更宽宏的心灵空间。谈起十分为人所熟知的青绿山水画,陈翔回溯自己的艺术之路,用了这样的表达:“怎样的人画怎样的画。”可以听得出,这里面大致包含了以下这些因素:人生的经历、知识的淬炼、美学的追求,以及自然而然被美所拣选的灵性的抵达;最终作品的呈现,技法是观念的外在,内核则是心之神往的诗境所在。
若能理解陈翔的这句话,自然也就对他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有所了解;对他画中一个亭子、一棵枯树、一铺淡墨、一个孤零零的山头有所懂得;对领悟陈翔青绿山水中那份宁静的美感——平和安宁的气息、澹泊闲雅的意境,怀有深切的感受。
如此的意境,放在上海,放在陈翔身上,又生出格外动人的一面:细碎生活的点点滴滴、活色生香的都市变迁、坎坷波折的肉体折磨,还有,所有人生无常的来来去去,这一切,都与现存世界的另一种真实不期而遇:在那里,遇见绝处逢生的释然,遇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遇见物我两忘,遇见心灵的桃花源。
谈起中国近百年的艺术史,上海和海上画派一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是陈翔在上海中国画院做院长时就倾力投入的领域。
上世纪清末,上海和广州等沿海城市开埠通商,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画家云集,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他们最先接受维新思想和外来文化,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作品体现时代生活气息,融合外来艺术技法因素。
“任伯年、吴昌硕、虚谷、蒲华被称为海派四大家,但他们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陈翔说,“因此,海上画派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画派,而是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近现代绘画的转折点;是历史走到现代的关口、上海迈入城市化进程后,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革新;是审美多元化、丰富艺术内容供给、中国公共艺术意识萌芽、实用美术崛起、艺术市场化完善的硕果。”
陈翔的解读锐利、客观,体现了一位画家胸怀宏大时代和壮阔文化史的广袤视野。
呈现/令人感动的伟大
一面。
去年,陈翔来到上海美术馆——这个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美术馆之一,担任馆长。早在年,上海美术馆从南京西路旧址迁入了中华艺术宫——在年上海世博会后,这里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世博建筑遗产。之后的十年,上海美术和城市里其他艺术一样,一边在酝酿中传承着海派的精神,一边跋涉在城市文明与美的历程中。
三十年来,他将自己前半生对于城市、生活、艺术、美的体悟与思考,灌注在对城市美术发展的守护中。
“今年十月,上海美术馆精神一定会回来的。”陈翔说,“上海美术馆从来没有离开过。”在接下去的计划中,举办“海派绘画展”和出版“海派画家研究丛书”是陈翔致力于城市艺术精神传承的两个重大项目。通过对海派绘画更全面的梳理、展览,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及推广,将绘画、艺术的流变、发展,置于整个中国文化史、城市发展史中进行凝视、对望;那么,我们即可以目睹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好,城市也好,亦在艺术的深处,呈现出令人感动的伟大一面。
一个时代,一座城市,一个人,一幅画,一颗心灵。这是城市对艺术、对时代的诺言,也是陈翔对文明、对美的守护。
陈翔: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现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
*本文转载自年7月9日《文汇》app,原标题为《喜欢上海的理由
陈翔:守护美,是城市的使命》。
上观号作者:中华艺术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