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樱(辽宁)
往事留香。
每当忆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书场,忆起父亲带来我听评书的往事,如嚼甘饴。
解放初期,我家兄弟姊妹多,生活不宽裕,父亲在当时的“博爱市场”,俗称“破烂市场”,摆了个旧货摊。旧货市场多是旧家具、小五金、旧书、字画、旧衣服和那些真假难辨的“古董”等,沿马路两旁一字排开,不时传出吆喝声、叫卖声。
那时,我放学后常到这里来,一来可以跟父亲去买些小吃,豆腐脑、煎饼、韭菜盒子、咸鱼饼子和焖子,都是我喜欢吃的。二是可以到旧书摊上去找书看。而更令我感兴趣的是跟着父亲到书场听评书。
提起老书场,常让我回望往事,久久寻味。那是我受到启蒙教育的地方,也是我最早接触到古典文学的地方。当时的博爱市场老书场有五六家,在市场中心的大院之中,依次排开的中国式平房,每家书场门旁一边招牌上写着书场的名字,诸如大众书场、得意书场、良友书场等,另一旁的招牌上,是每天说书的艺人名字和书名,有用小黑板写的,也有大红纸写的,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隋唐演义》、《七侠五义》、《包公案》和《封神榜》……
父亲是个京剧迷,也是个听书迷。每有空闲,或旧货市场生意不多时,见我来了,便带我到书场听书。父亲最喜欢听《说岳全传》和《杨家将》,他会听,还会讲,常常听罢一段,回家吃饭时还学着讲上一段,我听了后连声拍手叫好,替父亲助威。
那日,我随着父亲来到一家书场听书。书场门前一角的节目标牌写着《说岳全传》。父亲手挑起书场门帘,领着我进了书场。书场气氛红火,场里有几排长板凳,坐满了听书人,细看多是些中老年人,有的一边听书,一边喝茶。书场前面的台上,有一张油亮的八仙桌,桌上放着一个小茶壶,说书人身穿长袍,一手拿着一把折扇,一手拿着一块醒木(敲于桌面的木块,以加强表演效果竹板),往桌上一拍,先念了一段“定场诗”,口说:“书接上一回……”开场白后,便说起书来。
说书人有说,也串插着动作,每当说到扣人心弦,情绪高昂时,为吸引听众,制造悬念,只听说书人说到:“说是迟那时快,猛听屋檐上,有人大喊一声,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于是,一段书说到这里便是休场,只见跑堂的拿着一个木匣子,口说:“老少爷们,捧场了!”原来是收银了。接着,另一个跑堂的提着一个大水壶,为听书的人上茶,那跑堂的肩上搭着一条白毛巾,为保暖,壶身还罩着一个棉套,好似穿上一件棉衣。书场上洋溢着一种纯朴无华的氛围,颇有些老舍《茶馆》的味儿。
过了一刻钟,换上了一个女说书人,她说的是《杨家将》,此时,赶上午饭刚过,听书的人更多了。
就这样,我从老书场上,接触到了古典文学,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岁月如梭。一九六〇年我在沈阳辽宁大学读书时,一个星期天,我在北市场也见过此类的书场。不过己与过去家乡的老书场,有许多不同,要购票入场,书场的摆设与过去我见过的大同小异。于是,我便购票入场,听了一段《说岳全传》,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我在家乡时父亲带我到老书场听书的悠悠回忆之中……
如今,现代文明的进步,家乡的老书场早己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大厦和高雅的影视剧院,但老书场醇厚的文化味儿,父亲听书、学说书的印象,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本名:田俊明,笔名:田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大连作家协会顾问、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投稿邮箱:haijiao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