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樱(辽宁)
来到湖南湘西小城凤凰,眼前武陵山色深翠,曾追随屈原溯江而行的沅水流淌而过,翠峰碧水,草青树茂。此时,我的脑中闪现出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中的少女翠翠纯朴动人的形象,而这个边城便是“凤凰之子”沈从文的故乡。
艳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踏访先生的故居。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走过一段窄窄的小巷,目光集中到小巷尽头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院落:四合院,老屋留痕,显示着它已过去的百年光阴。故居建于一八六六年,大小九间,为沈从文祖父沈宏富辞官归家所建造。一九〇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沈从文就出生在沈宅二进右侧的正屋里。故居房门上方悬挂着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横匾“沈从文故居”,正房高大宽阔,是沈先生父母卧室。西厢房陈列着沈从文先生的各种著作,墙上有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印记着他年轻时的英俊倜傥,老年时的宽厚慈爱。雕花的窗下,摆放着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时用过的大理石贴面木桌。东厢房墙上悬挂着多幅字,摆放着暗红色的旧橱柜,近窗有一把缠着线的老式藤躺椅。老屋显示着主人的朴实无华、醇厚的乡土风情。
老屋留下了沈从文童年和少年的脚印,也留在了他的作品中。汪曾祺形象地写道:“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沈从文从私塾到小学,因家境贫寒没能继续上学。后当过兵,有了机会同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他离开家乡,到北京开始了笔耕生活,从此笔耕不辍。这位对现代文学有着极大贡献的作家,先后创作了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菜园》《萧萧》《三三》《长河》和代表作《边城》,一举成了当时我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先后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等,他的力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深受赞誉。
走出故居,穿小巷,由北门码头乘渡船溯沱江而上,船靠岸,走过一段窄窄的小道,来到了听涛山。沿着一条石板小路拾级而上,在半山腰一块青石小坪上,竖立着一方形大石碑,闪着彩光,其墓碑上的“沈从文墓地”五个深红色字,像火焰般的山茶花,鲜活地开放着,分外夺目。由此前行,在左上方有一块月牙形的草坪,一块状如云菇的巨大天然五彩石立在其中,这是沈先生的墓。五彩墓石上书写着沈先生的字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一副挽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是著名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和夫人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的一副挽词,并且是嵌字格,很贴切地把沈从文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墓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著名画家黄永玉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墓石周围铺了一些江边的卵石,旁植几株幼松和万年青。
我凝望着五彩石,感到这五彩石多么像沈先生的五彩人生,是他的智慧、他的坚强、他的勤奋、他的梦想、他的仁爱,凝结成这五彩的石。
沈先生自称,他“这颗心不仅能够梦想一切,而且可以完全实现它”。他虽是只读过小学的人,却用一支笔闯出一个灿烂的文学天地。他主张“博大坚实富于生气的人格”,在他的笔下的湘西世界,美好朴拙。他用手中的笔,写下了篇篇锦绣文章,描绘出湘西迷人的风情,讴歌了大自然赋予湘西苗汉人民原始粗犷的生命力,礼赞了他们炽热、朴素的人性之美。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沈先生已把自己完全融入湘西这山、这水、这人家,成了“凤凰之子”。
作者简介:本名:田俊明,笔名:田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大连作家协会顾问、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投稿邮箱:haijiao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