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触发了教育变革,教师角色再造成为必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虚拟教师的出现,尽管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但是教师被赋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与传统教师迥异,教师将从“全才”转为“专才”,从“教学者”转向“辅助者”,从“教练”转变为“导师”。为了迎接人机协同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于教师职业的冲击。同时强化转型意识,发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学校要具备变革意识,通过同步转型发展,推动教师角色再造。
引用:张优良,尚俊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再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40(04):39-45.
教师角色;人工智能;虚拟教师;未来学校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在改变整个世界运行方式的同时触发了教育变革,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机器人开始介入教育领域,这些都对传统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造成了冲击。
技术时代亟需重新思考教育。传统学校教育是否仅仅沦为制度化的存在,教师是否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如果传统教师仍然存在,教师的角色是否发生改变,有无可能转变为“超级教师”?[1]未来教师的工作是否可以由传统教师和人工智能共同协作完成?[2]这些都是时下人们对于传统教育未来走向的疑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中,必须根据教育面临的各种新要求和挑战,不断调整和反思教师的使命和职业。”[3]教育的变革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不仅是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更是教育变革针对的目标群体。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教师将被赋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未来的学校也将呈现新的形态。
一、教师角色再造的时代背景
教师角色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从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传统在杏坛讲学,到苏格拉底创立助产术并引导雅典市民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从隋唐时期开始在国学、太学等官学中设置博士主要传授儒家经典,到中世纪西欧修道院作为最主要的教育机构,由教士担任教师主要传授渗透宗教色彩的七艺。
从清朝末期发展新式教育创办洋务学堂,自西方招聘教师讲授外语、军事和技术实业,到工业革命后欧洲学校教育实行班级授课制,由专业化的教师开展分科教学。[4]至此,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师形象,自学校教育形成以来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孔子反对教师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主张因材施教;夸美纽斯主张教师开展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反对强迫学生学习;杜威反对教师不考虑学生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学生记诵,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为未来做准备;[5]罗杰斯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澄清他们想要学习什么,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并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6]
但是这些先进的理念未必符合工业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或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致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困境。如果可以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学校课堂,我们会发现与现代课堂是如此的相似,教师站在讲台上,对着学生进行四十五分钟的知识传授,中间辅助一些提问和解答。
传统教育形式中,教师利用有限的技术、面对有限的学生群体,坚守着口口相传的模式,传授相对固定的知识。尽管教育教学在某些方面有所差别,但是本质上并没有较大的改变。
传统教师角色和形象的产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的有限性、社会对于人素养的有限需求、学校教育的精英化和贵族化、技术发展的相对滞后等。
1)自古以来,知识的占有者才具备成为教师的条件,比如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占卜师等。随着劳动分工以及学校教育的出现,教师这个职业才最终形成,在中国奴隶社会,实行“以吏为师”,包括后来的私塾先生,这些都是因为掌握了相对较多的知识而成为教师,但是这些教师并未受到专业的“为师”训练。进入工业社会,随着大机器生产的需要,人才培养也实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教师才成为需要专业训练的职业。
2)传统社会发展对人素养的需要相对有限,原始社会主要传授的是生产和生活经验,针对的群体相对广泛。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是传授治国之道,读书做官成为受教育者的终极追求,教育内容主要限于人文经典读本,受众较为有限。西欧中世纪大学以职业训练为目的,教育内容也仅仅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而基督教开展教育活动活动的目的主要为传播教义和争取信徒,七艺是主要课程内容。
3)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呈现精英化和贵族化的特征。在古代社会,包括莎草纸、羊皮纸、竹简在内的书写载体等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在手工抄写时代,“读”和“写”是少数精英参与的活动。[7]
在工业社会,社会对人的需求开始多样化,追求把人培养为专业的技能人才,教育的受众尽管扩大,但是部分社会成员对现代学校教育仍然望而却步。接受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确实需要不菲的资金投入,人们对学业时间过长造成的机会成本存在顾虑,另外也担忧接受教育后的实际收益。
4)在整个过程中,受限于技术的发展,难以实现效率的提升以及劳动分工的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讲授为主,缺少辅助性人员和技术的支撑,教学全过程大体上由教师独立完成。由于传播技术不够发达,教育的受众规模较小,知识只被部分人占有,无法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尽管后期出现了书籍等知识载体和传播方式,但是由于语言、纸张保存、国家政策等,致使传播范围局限在一定区域。传统教师角色的形成赖以支撑的条件,在21世纪已经发生急剧的变化,时代发展的外部诉求为教师角色再造提供了契机。
1)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的分化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使其大规模扩散成为可能,单独个体、群体、甚至国家都无法垄断知识。[8]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受众的局限性,优质在线课程正在跟传统课堂争夺学生。对学生而言,学校课堂教学除了制度化的要求之外,是否还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对传统教师教学提出了挑战。
2)社会需求的无限扩大以及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需要日趋多样化,工作岗位分化较快,前所未有的职业正在出现。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于教育的诉求日趋差异化,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教师群体分化也成为必然。
3)标准化的教科书和充足的书写材料,大大降低了普通人的受教育成本,为学校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支撑。大众化阶段的学校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包括无法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学过程缺乏对于人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