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苏格拉底之死》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在年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油画。画中描绘了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场景,在黑暗的牢狱中,一束阳光照射在苏格拉底身上,裸露瘦弱的身躯下是坚强的意志力,是面临死亡的毫不畏惧。
苏格拉底在死亡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做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他至死维护真理与法律,谴责雅典人不可理喻的愚昧和残暴,苏格拉底此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而是为法律与真理而战斗牺牲的勇士。
一、自取其咎:战争成就古希腊城邦乌合之众
《苏格拉底之死》画中以黑暗的牢狱来描绘雅典城邦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堕落,一束阳光的普照与黑暗下的牢狱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苏格拉底与当时雅典城邦的格格不入和控诉雅典人的愚昧和道德沦丧。
苏格拉底生于伯里克利的黄金时代,波斯战争已经趋向于雅典方获得胜利。在雅典三十年的和平时期里,伯里克利逐渐完善民主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平民海军,并在爱琴海地区扩张势力范围,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海上霸主。
当时的雅典是全希腊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在浓厚的文化范围中苏格拉底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结实了当时众多在雅典的学者名流,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后,已经有许多人追随苏格拉底了,不仅有雅典人,还有一些外邦人。
苏格拉底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度过的。这场战争是希腊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雅典人的生活从此改变,雅典由盛入衰,这对苏格拉底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忠于雅典城邦的苏格拉底直接参与了三次军事行动,并在这三次征战中获得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同时苏格拉底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声誉。
战争使全希腊的政治秩序陷入极度的混乱,雅典的政体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故,人们互相之间的信任也减弱了。社会和政治的混乱又使得希腊的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性从此堕落而一发不可收拾。雅典人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野心和贪婪的私欲成为合理的动机和判断的标准。
雅典人的传统道德以坠崖般的速度分崩离析。难怪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治》中说道:在伯里克利担当领袖的时候,国家大事尚能顺利进行。可是,等他一死,事情就变坏多了。苏格拉底终其一生所探讨的道德伦理问题,就是教人向善,告诉众人不加自我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他一生遵从他的使命,做城邦的牛虻,时刻警醒雅典城邦,想要呼唤沉睡的雅典城邦。但这也招致了他的祸患,他最终被控告,伴着神谕的指导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二、理性之光的消逝:苏格拉底被审判致死
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描绘了苏格拉底一边接过学生的毒酒,一边仍然向学生们阐释自己的观念,至死都不忘唤醒雅典城邦。
公元前年,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被莫勒图斯等人控诉,罪名是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神和败坏青年。吕孔代表演讲家参与起诉,莫勒图斯代表诗人,阿努图斯代表手艺人和政治家。
这三个控告人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阿努图斯。阿努图斯原来是个富有的皮匠,在推翻克里底亚斯和恢复民主的武装斗争中起过领导作用,后来成为民众制雅典的领军人物。他曾经与苏格拉底有过短暂的对话。在柏拉图的《美诺》中,苏格拉底和他谈到教育的问题,阿努图斯认为苏格拉底就是教授诡辩的智者,他还大骂智者对雅典带来的危害。可见,阿努图斯此时就已经不喜欢苏格拉底了。苏格拉底还曾经指责阿努图斯对自己的儿子教育不当,更加遭到阿努图斯的忌恨。
柏拉图的《申辩》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辩护,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并没有使用一般的法律修辞,而是用自己惯常的说话方式为自己辩护。在对第一波控告者的辩护中,讲述了自己之所以被控告的原因。首先对他的控告实际上只是一种误导,是一群根本不知道他是谁的人听信了谣言而进行的指控。他指出最初的根源在于喜剧诗人的剧作《云》,众人错误的把剧中的苏格拉底当成了现实中的人,而那些人众多,我没发一个个与他们探讨,他们将这种印象传给更多的人。时间久了三人成虎,大家便将其与剧中的那个苏格拉底混同了。
苏格拉底在对败坏青年的指控中引诱莫勒图斯承认无人自愿犯错的原理,并用此原则为自己辩护。苏格拉底以有意作为自己行为是否应该受到处罚的前提。无人自愿犯错的原理似乎能让人原谅一切并非有意的罪恶,倘若人人都可以用无意作挡箭牌,这一原理便成为一切罪恶的辩护词。显然,苏格拉底为这一罪名的辩护丝毫不受充分的。
在不信城邦神、引进新神的辩护中苏格拉底更是偷换了概念。把不信城邦神的辩护转变成了不信神的辩护。而他为自己信神辩护的原因又是人们相信精灵之事,只能知晓大家都知道苏格拉底信精灵之事。况且,精灵是神的孩子这一事也并未得到证明。
显然,苏格拉底不是为了取得辩护的胜利而为自己辩护的,他没有使用正常的辩护修辞,很难为自己辩护取得成功。他甚至几次在法庭上喧哗,引发陪审团的不满。在提出替代刑法的过程中更是激怒了陪审团。似乎,他并不是以被告的身份参与诉讼,反倒像是他自己在审判雅典城邦。
苏格拉底最终被判死刑,这令无数追随他的人哀痛惋惜。克里同为他装备了逃亡之路,劝说苏格拉底逃亡异邦,其他城邦也愿意接受苏格拉底。可是他不求苟活,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消除雅典人对他根深蒂固的偏见,也无法说服陪审团。在这场审判中,审判的对象究竟是谁?是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还是苏格拉底对于雅典城邦的审判。苏格拉底服从法庭的判决,拒绝逃亡,用生命捍卫了法理和理性。
三、哲人与城邦的冲突:苏格拉底之死的根源
在雅典法庭上,苏格拉底丝毫不愿意妥协。他一心坚持自己的哲学研究,数次在法庭上引发喧哗,又多次激怒陪审团,最终被判死刑,服毒而亡。苏格拉底充满反讽的说话风格也正是他不断要求人反省的表现。苏格拉底质疑了雅典的传统习俗,触动了雅典的当权者,探索神谕的过程中更是得罪了雅典各方人士,最终导致了雅典对他的审判。苏格拉底与民主制的雅典存在多方面的冲突。
雅典的民众无法区分苏格拉底与智者的区别,阿尔咯比亚德和克里提亚对雅典的伤害更是让人们加深对苏格拉底的旨意。苏格拉底的教导无法使人放弃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也无法使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