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位于海拔上千公尺、景色如天堂的制表工坊,表展的环境实在吵杂,时不时又有一堆好奇的目光在能够肢体接触的距离内,盯着制表桌上的师傅。然而师傅们始终专注,按部就班,将分散的夹板、齿轮、螺丝、擒纵轮、擒纵叉、游丝摆轮……等等零件组装成一枚能够顺利运作的机芯;正如他们平常在表厂中的表现。其实这样的画面在每一年的表展上都会出现,不足为奇。只是如此专注的神情在整个钟表产业都在转变的时代,给人的感触特别深刻。
卡地亚Santos-Dumont自从度过「石英风暴」以来,机械表就凭着手工、精致、品味、高贵等特性,从最初的生活用品升级成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现在当然还是,尤其跟一些只卖新台币几千块的新兴品牌,或者越来越多人戴在手上的智慧表比较。理论上来说,所有参加SIHH的品牌都是精品,应该如此。但从这一两年许多品牌发表的表款来看,很明显他们正在开拓一条通往「平民」的路。例如:江诗丹顿Fiftysix(今年又推出新的蓝面款),卡地亚Santos-Dumont,甚至雅典搭载飞行卡罗素的Freak也推出了平价版本;更别说像IWC、万宝龙等原本就把门槛定在中低价位带的品牌。无论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否能感受到他们的「亲民」,对长久处于金字塔高端的品牌来说,这就像是一条从天而降的阶梯,准备迎接那些还没列在名单上的顾客。
价格,只是其中一步。更重要的是从整个产品设计,让逐渐失去戴表习惯或已经安于穿戴智能装置的社会,重新戴上所谓的高级腕表。将奢侈品生活化。
当然,高级钟表品牌推出的腕表再怎么样,都不可能像智能表一样多功能又可以跟生活中最重要的装置──手机紧密相连。但是个性越鲜明(表现与众不同的品味),搭配性越高(轻松融入任何服装),越容易获得青睐。或许是因为如此,加上明年SIHH的时间延后了整整一季(改到4月26至29日),还有许多重点表款要留在下半年发表,今年表展上的表款普遍保守。除了AP全新的CODE11.59系列,以及积家MasterGrandeTraditionGyrotourbillonWestminsterPerpétuel、江诗丹顿TwinBeat万年历等少数几款展现复杂工艺的杰作,许多品牌皆以外型、风格为亮点──换个材质、颜色、尺寸,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套用在本就较受欢迎的系列之中。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做真正能被市场接受的东西(独立品牌则是依循既定的方向,做自己热爱的产品)。
消费者真的能接受吗?在实际销售出去之前,没人能百分之百保证。可以确定的是,在表展上大显身手的制表师们依然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那专注、精细的手法,让整枚机芯顺利运作。至于如何让整个钟表产业顺利运作,就看各品牌的策略是否见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