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类选择题
1:快速画出题目所给的时间(一般在句首)。
2:明白题中的主旨内容,用简单一句话概括清楚。
3:一般而言正确答案绝对不会把材料中给的“现象词”写出来。因为题目问的是当时,当时就是说,在问你,通过这现象能反映、说明、推知题目所给时间的时代特征。所以一般而言,不能有具体的“现象词”
4:违背时代背景知识的肯定是错误的,优先要排除掉。
5:一般会剩下两个排除不完,而这两个一般具有某种相似性。而错误的绝大多数和现象词所表述的有一定偏差。
1.(年江苏卷)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时间背景:清代
主旨:没有主张,照猫画虎处理公务。
A选项:材料所给信息明白的告诉了内阁比较繁忙,所以错误。
B选项:从时代背景可知,清朝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在处理公务的过程中,凡事向皇帝汇报不现实,所以只能参看先前处理案件的先例。
C选项:从时代背景知识可知,清朝内阁权力已经下降,所以不可能处理“机要”事务。因此错误。
D选项:从时代背景可知,皇帝是有些个人独裁,但是还没有完全形成官员“唯命是从”的状况,所以错误。
3.(·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时间背景: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执政,雅典黄金时期)
主旨:要想成功就得能演说。
A选项:从材料可知,需要成功才需要擅长演说,不需要那也可以嘛,所以必须绝对了。
B选项:从时代背景可知,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所以公民为了能够获 得政治上的“成功”表明了大家参政议政热情高,这是符合这一时期的特点的。
C选项:既然是黄金时期,怎么可能出现民主政治危机呢!
D选项:同C选项解释一样。
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时间背景:索伦改革之后的雅典社会
主旨:不正当上台的僭主,就算有功依旧被流放。
A选项: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索伦改革之后,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所以不可能再出现“贵族垄断国家政权”这种情况,所以错误。
B选项:同A选项解释一样
C选项:同A选项解释一样
D选项:“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符合索伦改革后的时代背景,加上题中的主旨,很容易判断D是正确的。
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2)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主旨:不去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会受到处罚。
A选项:根据时代背景可知,既然是黄金时期,那么不可能出现“公民大会形同虚设”的情况。再说公民大会不是已经让警察对这些人进行处罚了嘛,所以错误。
B选项:同A解释一样,不可能失去热情。
C选项:根据时代背景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参加公民大会是一种权利,同样也应该要履行义务。国家权利机关,有权利对不履行义务的人做出惩罚,所以正确。
D选项:同A解释一样,政府不可能丧失民众信任。
6.(·海南高考·10)公元前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时间背景:公元前5末
主旨:公民大会不经审判处决公民。
A选项:结合雅典所学具体知识可知,城邦司法权由陪审法庭掌握,所以错误。
B选项:结合雅典的背景知识可知,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当然这样处理明显可
以看出这种制度存在问题——孟德斯鸠认为,共和制容易形成暴政。所以这也体现出了本章节的核心线索——人文主义的起源、民主法制的奠基。
C选项:从材料所给信息看,他们是有申辩权利的,只是公民大会没有给他们机会。
D选项:从背景知识可知,军人也是公民,也是可以参加公民大会的;从材料所给信息可知,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说是军队和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不能把猜测当作结论。
7.(·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时间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
主旨:拒绝作战,获得权益
A选项: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罗马法主要还是贵族参与制定的,所以丧失错误。
B选项:此题特别有借鉴意义,题目由两个句号构成。前面讲的是通过拒绝作战,实现可贵族在政治上让步。而后面说的是《十二铜表法》就是这种让步的结果。A、C两个选项都在强调法律,显然就是错的,因为《十二铜表法》仅仅是政治让步的一种体现而已,所以题目的核心并没有说法律。因此B选项的答案语言写的才是“自身权益”,这充分说明了真题的严谨性。
C选项:通过材料明确可以看出来,是平民的斗争起起来决定作用。
D选项:两个阶层的政治诉求不可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