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六岁的罗曼罗兰,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他逃离艺术之都巴黎,来到了小城波恩,那是罗曼罗兰的精神偶像贝多芬的故乡。
在波恩,罗曼罗兰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大演奏,他和演奏的指挥单独对谈,倾吐衷肠。
那时候,正是人间四月,多雾的莱茵河畔,贝多芬曾经的欢乐、悲哀以及巨大的勇气,深深地震撼着罗曼罗兰。
不朽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在这里也有了一个最初的精神形象,那就是贝多芬的战斗精神,是贝多芬面对苦难坚韧不屈的精神。
回到巴黎后,罗曼罗兰创作了《贝多芬传》,以此向自己的精神偶像致敬。
01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如果罗曼罗兰说的这话是对的,那么贝多芬的一生,的确是充满英雄主义的一生,他一生充满苦难,可他就那么强悍地忍受着,并从苦难里看到了“天堂。”
当然,贝多芬之成为贝多芬,绝不是因为他所受的苦难,苦难不是一个好东西,弱者一旦历经苦难,无异于踏进地狱,而强者则能从苦难之中,看见不一样的东西。
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波恩的一个破旧屋子里,父亲是一个酗酒成瘾,又没啥天才的男高音歌手,一个宫廷小乐师。
他的母亲,是一个仆人,但身上有着最高贵的东西——性情温和,为人慈爱。
长大以后,历经苦难的贝多芬说: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在贝多芬的眼里,母亲温柔慈爱,而父亲则是“恐怖”的象征。
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把贝多芬绑在钢琴前练琴,一旦练错了,就是一顿暴骂,甚至还会被暴打。
父亲想为贝多芬打造一个天才人设,他总是对贝多芬说:“知道吗?莫扎特在你这个年龄时,已经学钢琴了,现在他已经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
小小的贝多芬,不喜欢练琴,他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溪边抓鱼,一起在田野捕蝴蝶,可是父亲总是盯着他,让他练琴。
母亲有时候看不下去了,护着贝多芬,父亲就暴吼:“我是音乐家,我想怎么教孩子就怎么教,你少啰嗦。”
面对父亲的暴怒,母亲也只能眼泪汪汪地看着贝多芬,轻轻地抱他一下。
神童,天才,都是令人敬畏又令人羡慕的词语,但是贝多芬这个“神童”,却有着一个惨不忍睹的童年。
连邻居都叫苦:“太可怜了,才4岁,即便要做音乐家,也不应该这么折腾孩子呀。”
02上小学的时候,贝多芬总算松了一口气,至少在学校,他不用面对父亲那“暴怒无常”的脸。
他看着街头戏耍的孩子们,羡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然而,父亲就像一个梦魇一样盯着他,让他根本没时间玩。
玩是不可能的,是不可能玩的,不能像一般小朋友那样玩,贝多芬最喜欢的,就是在莱茵河畔,听滔滔不绝的流水发出动听的声音,看天空中棉花糖似的云朵落在水里,无处不在的风吹打着树叶,阵阵美妙的声音,总是让他陶醉。
年3月,为了坐实贝多芬天才的名头,父亲给贝多芬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票价一块钱,在宣传的海报上说贝多芬6岁。
十一二岁时,他跟着宫廷指挥奈弗学习。
奈弗为人亲切,他没让贝多芬学习艰涩的曲子,而是给贝多芬讲音乐家的故事,还给他解释乐曲的内容。
就这样,贝多芬对音乐越来越感兴趣,钢琴这个他曾经想逃离的东西,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他。
13岁时,贝多芬成了宫廷乐师。
父亲简直高兴坏了,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了成果:你总算踏出音乐家的第一步,爸爸真高兴,你应该感谢爸爸从小对你的教育。
17岁时,老师奈弗对他说:你的才能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到维也纳去找莫扎特教你吧。
莫扎特无异于贝多芬的榜样,听到老师的话,他激动不已。
贝多芬初到维也纳的时候,莫扎特三十多岁,是名满天下的大音乐家,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人来拜访他,两人见面后,莫扎特冷冷地问了几个问题:
“你的老师都是谁?”
“你都会使用哪些乐器?”
贝多芬用心答复,莫扎特又说,“弹一下让我听听。”
在莫扎特不以为意的眼神下,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毫不示弱地对莫扎特说:“先生,请你出个题目。”
“题目?你是说用题目来弹一首即兴曲吗?”
最终,莫扎特给了贝多芬一个题目,贝多芬忘我地弹奏,几乎忘了身边还有个莫扎特,莫扎特脸上的表情也变了,他肯定地说:
你有很好的天赋,但是很遗憾我无法当你的老师,我现在正忙着写歌剧,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倒想好好教你。
音乐史上两位最著名的大师,完成了史诗般的会面。
后来,莫扎特对一位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他就会扬名音乐界。”
莫扎特的话成真了,这个有点天赋的年轻人,日后在充满苦难的生活里,竟然会走得那么远,走得那么有力量。
03当贝多芬还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停留的时候,父亲的信却来到了他的手中。
摊开信一看,字迹潦草:母亲病重,速回。
那慈爱的母亲啊,一辈子都在受苦,而贝多芬还没让母亲享福,他只能在心里祈祷:
“神啊,请保佑我的母亲,让她享受幸福的日子。神啊,用您的慈爱来保佑母亲吧。”
可是神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祈祷,看到病床上消瘦的母亲,心里一阵阵酸楚,眼泪也不自觉地落下来。
母亲病得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父亲又酒精上瘾,照顾一家人的活儿,全落在贝多芬身上,他不是忙着赚钱,就是忙着做家务,忙着照顾母亲,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多赚一点钱去别人家当了音乐教师,但他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经常“神游天外”,呆呆地按着天花板。
每当贝多芬沉思的时候,他的学生就说:“老师呆呆看着天花板,不知在想些什么?”
贝多芬想得很多,他思想天马行空地驰骋,思考道德、精神、上帝、音乐。
母亲去世后,贝多芬又思考关于死的问题,死是什么?伟大的乐曲都流传下来了,而作曲的人为什么会死呢?这是神的旨意吗?
人的生命,总是脆弱,生死都由不得自己。
后来,贝多芬成了波恩剧院乐团的提琴手,加上宫廷乐师的职业,他一个人可以挣两份工资,生活稍微改善了一点,生活也充实起来。
在乐团里,贝多芬总是特别的,看到风中舞动的树,他就给大家即兴演奏一场,看到地里劳动的人民,他也即兴演奏,他经常在本子上记下一些东西,因为觉得将来会有用。
他快速成长,在波恩这个小城,他很难学到新的东西,他要前往维也纳,去学习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
04这一次去维也纳拜师,对象是著名作曲家海顿,莫扎特也曾受海顿的影响。
海顿曾到波恩演出,听了贝多芬的作品后,拍手称赞:“真棒,真棒。”拍着贝多芬的肩膀说:“你的名字我早已知道,你是宝石,但需要雕琢,而波恩没有雕琢你的工匠。来维也纳,我会尽力帮你。”
到维也纳后,贝多芬发现,对自己赞赏有加的海顿先生,每天忙得昏头转向,根本没时间好好教自己。
贝多芬被放养了。
但他背着海顿,偷偷找了一个老师——作曲家申克。
玉不琢不成器,贝多芬这块玉,渐渐成器了。
他认真研究对位法,却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要束缚在对位法的规则里,总而言之,他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保留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是贝多芬的东西,独一无二的东西。
学有所成,则有名,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一些人谈论说:“贝多芬是个天才,听过他即兴演奏的人都说他的音乐独特,有一种强烈的粗犷感”。
还有人说:“他不是人,他是想燃烧我们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演奏出如此出色的即兴曲。”
当然,也有人说贝多芬的演奏太狂野了,原因是贝多芬长着运动员一般的身体,手指像胡萝卜一样粗大有力,弹奏起来总是充满力量。
总而言之,没有钱,也没有爵位的贝多芬,凭借着他独特的音乐,撬开了上流社会傲慢的大门,成了那大门内的常客。
他告诫自己:“千万别狂傲得迷失自己,记住,音乐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品,你要开拓自己的前程。”
在参加聚会的时候,贝多芬只玩音乐,从不巴结谁,管你是钱多还是权大。
有时候和朋友聚会,贝多芬突然就不理对方,独自沉思,对方喊他也不应,有时还无端吼叫,发疯似的跑出去。
朋友急得追着他跑,却发现贝多芬拿着笔,像梦游一样走进森林,彼时,小鸟在树梢之间鸣叫,贝多芬就开始写,朋友说:
“我明白了,他从家里跑出来,是让音乐给迷住了,他在追求新的旋律,新的乐章。”
05年,25岁的贝多芬,已经小有名气,开始四处演奏,在柏林演奏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里,有一位是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还多次邀请贝多芬到宫廷进行即兴演奏,对贝多芬说:要不要留在柏林?
贝多芬不知国王什么意思。
国王接着说:“想多听听你的演奏,可不可以长住这里呢?”
贝多芬婉谢了这份荣誉。
音乐上的成功,让他欣喜,他说:“我若看见一个朋友陷入窘境,如果我的钱袋里的钱不够帮助他,我只需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就解决了他的问题。”
他提醒自己:“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然而,作为音乐家,他的耳朵却出了问题,耳朵日夜作响。与此同时,他的内脏也备受痛苦折磨。
听觉衰退得严重,他就避免与人见面,为的是使别人不至于发现他的残疾,听力之于音乐家,有如视力之于画家,是最重要的部分,可是现在,他的这部分能力,正在失去。
耳朵里一旦开始作响,他别的什么都听不见,只能祈祷耳鸣赶快停止。
早上醒来,如果耳朵不叫,他会高兴得跳起来。
有时候耳朵不鸣,他却聋了一样,什么也听不到。
他的听力反复无常,有时候听得见,有时候听不见,和熟人在一起,只看到对方的嘴巴在动,完全不知道说什么。
贝多芬悲伤极了。
在剧院里,他只有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到演员们的声音,假如稍微远一点,他就听不到乐器和歌唱的声音,假如有人高声喊叫,贝多芬的脑袋简直跟要裂开一样难受。
他说:“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鲁塔克教我学会忍耐,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
他忧伤:“我是上帝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么悲伤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耳朵是出现问题了,但心灵还是好的,他把自己关起来创作,《悲怆奏鸣曲》、《第一交响曲》、《七重奏》等作品不断问世。
这些作品里,有悲伤,可并非都是悲伤,《七重奏》充满欢愉,《第一交响曲》又明澈如水。
罗曼罗兰说:“要使心灵习惯于愁苦,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往昔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
06年,贝多芬三十岁了,他爱上一个姑娘,为她写下了甜蜜的《月光奏鸣曲》。
爱情很美好,但也令人痛苦。
贝多芬一想到自己的残疾,这份爱情就令他痛苦,一个残疾的贝多芬,能娶心爱的女人吗?
另一方面,他心爱的女人,是一个风骚、自私、无知的女子。
后来,这个女子转身就嫁给了一个伯爵,这使贝多芬的痛苦翻倍了,他担心自己随时自杀而死,还写下了遗嘱。
幸好,凭着他内心强悍的道德情操——自杀是不对的——止住了自杀的冲动。
苦难是弱者的地狱,是鉴别强者的镜子,贝多芬从不屈服,他说: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窥见了我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离它更近一点。
对于命运,贝多芬高呼: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
在《第二交响曲》中,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剩下的都是对幸福的渴望,都是对未来的期望。
他渴望幸福,渴望痊愈,渴望爱情。
年,《第三交响曲》也完成了,这是献给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战斗的英雄的乐曲。
《第三交响曲》演出的时候,批评者众多,但也得到一些人的认可,可是当贝多芬的歌剧《费黛里奥》演出的时候,却惨遭失败。
有人说:“歌剧太长了,剪短一些吧。”
也有人说:“旋律过于平淡,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
还有人说:太沉闷了,放轻松一点就好。
听了这些意见,贝多芬忍无可忍地说:“你们自己作你们的《费黛里奥》吧,要这么改,还不如撕掉它算了。”
他也决定,要将这个歌剧完善,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恰逢好友邀请他去家中庄园度假,贝多芬答应了,那里有更适合他创作的条件,在朋友的庄园里,贝多芬每天早上带着笔记本走出庄园,在薄雾笼罩的氤氲的树林里,看刚出巢的鸟儿在林中飞翔,边走边写下脑海中浮现的旋律。
创作之余,贝多芬还和好友的姐姐特蕾莎谈谈恋爱,贝多芬坐在钢琴前,胡萝卜似的大手指谈着巴赫的曲子,歌词是:“若愿以心相赠,无妨悄悄相传,两情脉脉,勿为人知。”
一边谈恋爱,一边创作,丝毫不影响进度,《第四交响曲》很快就完成了,歌剧的改写也完成了。
离开时,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感谢,他将从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感悟而来的乐曲《热情奏鸣曲》送给朋友。
07听力出了问题以后,贝多芬更喜欢自然了。
在森林里,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地上的影,清晨山里氤氲的雾,晚霞红遍天边像火一般烧开的田野,土拨鼠在林间窜动,春日的花开在原野。
贝多芬被大自然这个温柔的母亲拥抱着,他的心渐渐平静,优美的旋律,一点点出现,一个个音符,被记录成章。
于是,《田园交响曲》来了,《命运交响曲》也完成了。
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维也纳落入法军手中,贝多芬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无法将作品拿到英国卖钱,贝多芬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
他对自己说:
不能服输,要忍耐目前的困境。写好曲子是自己当前的困境,如此奋斗下去前途一定光明。
他还为自己鼓气说:
依赖,唯有依赖自己才行,任何事都不能依赖别人。自己的幸福不是别人赐给的,只有自己去创造。
确实,他努力创作,年到年间,他灵感喷发,像听到上帝内心的秘密,《雅典的废墟》《史蒂芬王》《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一个接一个地问世。
写着写着,贝多芬也会不时地钻进精神的殿堂,想一探究竟,他想追寻一种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他开始构思《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维也纳贵族所求的音乐,贝多芬厌倦了,他不屑去写。
曲高和寡,贝多芬得不到支持,资助他的人走的走,死的死,朋友们也所剩无几,但是即便环境恶劣,他还是坚持真正的艺术。
08贝多芬一生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嗣,弟弟卡斯帕死后,他的遗书中请求贝多芬将唯一的儿子卡尔抚养成人。
贝多芬对这个侄儿很好,想方设法让他去好的学校,但卡尔一身毛病,因为学校吃的东西不合胃口,他就不去上学。
他还告诉贝多芬,学校不教音乐。
后来贝多芬发现,这一切都是卡尔的谎言。
因为这个孩子的抚养权,贝多芬被控告上法庭。
不幸是人间的常态,贝多芬是人间寻常客,他也不是例外。
在痛苦中,贝多芬只能告诫自己:“杰出的人必能在痛苦与不幸中忍受而生存。”
忍受过后,似乎苦尽甘来,贝多芬成了卡尔的监护人,连长久折磨着他的肠胃疾病也痊愈了,因此他涌出了无限的希望。
他开始全心创作。
耳朵出问题之后,贝多芬的脾气变得很糟糕,动不动就发脾气。
他叫佣人准备用餐,佣人没有准备,他气得大喊大叫,佣人被气得直接辞职。
朋友还以为贝多芬疯了,特来问候。
他也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是写不出那个宁静祥和的《庄严弥撒曲》的,自己都不平静,创作出的乐曲怎么能平静!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但愿求得内心的平和。
以此提醒自己。
《庄严弥撒曲》创作了好几年,才真正完成。
此时的贝多芬,欠了一堆债务,他希望通过《庄严弥撒曲》来弥补这些债务,可是却没有想象中的大卖,而是寥寥无几,贝多芬没办法,还给歌德写了一封信,请求歌德帮忙游说,在信里,贝多芬说着自己苦难,将生活之艰难一条一条地陈述出来,他没办法了。
贝多芬想,如果歌德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那他应该可以理解自己的音乐。
可是歌德还是没有回信。
苦难是没有尽头的,贝多芬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是不会向苦难屈服的,他又开始创作《第九交响曲》。
09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贝多芬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不知撕了多少张支,不知写了多少行字,贝多芬终于写下:
“我终于找到欢乐颂。”
谱曲的时候,他想要一种历经沧桑、筚路蓝缕,从苦难中发现甘甜的欢乐旋律。
他又开始打草稿,然后将草稿一张一张撕下来,年,《第九交响曲》完成,贝多芬对学生说:“维也纳沉醉于罗西尼的音乐,而我不过是个过时的音乐家。”
学生说:“这里的人不知道老师的音乐伟大,因为其伟大,他们无法理解,现在正是他们逐渐了解的时候。”
贝多芬自嘲:“可能是在我饿死之后吧。”
他打算在柏林演奏《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他对维也纳失望了,可是维也纳的贵族给他写联名信:
身为伟大音乐家的你,怎能坐视外国的音乐充斥在我国的音乐界而不顾?那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
最终,贝多芬打消了去柏林演奏的念头。
演奏的时候,贝多芬打算亲自指挥,其他人担心说:虽然你是作曲者,但你的耳朵听不见,听不见怎么能指挥呢?
贝多芬斩钉截铁地说:“虽然我的耳朵聋了,可是我的灵魂仍然能听到你们的演奏,而且这些作品是我经年累月努力的成果,非由我指挥不可。”
可是团员们还是不放心。
后来大家决定,再选一人和贝多芬共同指挥,贝多芬浑然忘我,挥动着指挥棒,演奏完毕,他茫然地对着观众站着,可观众早已沸腾了。
演奏结束后,贝多芬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的胃不好了,鼻子还会经常留学,他想,如果能有力量在桌上写字看书,就心满意足了。
此时的贝多芬,享受不到亲情,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卡尔,一次次让他伤透了心。
他给朋友的信里说:
我希望能再创作出两三部伟大的作品,并成为如幼儿般天真的老人,然后在不知名之处在善良的人们的照顾之下死去,但我的周围并没有那种善良的人。
年初,贝多芬的身体越来越差,他想“已经差不多了,距天国之路已经不远了。”
临终的前几天,贝多芬自言自语地对身边的人说:“诸君,请为我喝彩,喜剧已经结束了。”
年3月26日,贝多芬离开了这个让他受尽苦难,也获得荣誉的世界。
葬礼上,一位朋友朗诵告别书:“他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伟人。他很孤独,这是因为在艺术上没有人能和他并驾齐驱。”
10年,歌德已经年过八旬,年轻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去拜访歌德。
门德尔松将偶像贝多芬作为谈话的话题:“您为什么不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没有啊!”歌德有一点儿不高兴,他对贝多芬一点不了解。
“那怎么行?如果不抽点时间听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听到了。”
歌德说:
“那也无所谓,为什么一定要听?”
门德尔松激动地说:“因为贝多芬很伟大,像神一般伟大。伟大的音乐家是自己寻求的,真正的音乐不会再剧院里认为听了顺耳的音乐才是伟大的,那就错了,伟大的音乐是听了之后可以渗透进灵魂,让人产生崇高的精神、道德、情感,贝多芬就是这样。”
说完,他给歌德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门德尔松全神贯注地弹,歌德静静地听,若有所思。
演奏完,歌德说:“这是惊天动地的音乐,但是毫不动人,只不过令人惊异而已。”
话虽如此,歌德对贝多芬却产生了兴趣,再三问起贝多芬的音乐。
此时,贝多芬已经去世多年。
当然,贝多芬拼命创作,也许有想要得到世人认可的成分,也许希望同为艺术家的歌德能够理解他,但绝对不仅仅如此,因为他说过: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他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诫世人:
人啊,你当自助。
11在罗曼罗兰看来,贝多芬是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这些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因心灵的伟大而被人记住,并且将永远被记住,他们生前受苦,死后荣耀。
他们在一群陌生人之中享受平静,他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就像贝多芬说:“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
这些在苦难面前不屈的灵魂,终有一天会唤醒人类心灵最美好的情感,苦难不是一个好东西,也没有人喜欢苦难,那些说苦难好的人,也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只是伟大的心灵,有足矣面对苦难的力量,有面对苦难而能继续昂扬的伟大。
所以说,苦难是弱者的地狱,因为弱者历经苦难,要么呼天抢地、自怨自艾,要么变得不择手段。同时,苦难也是强者窥见天堂的镜子,他们在苦难之中,窥见天堂,然后明白,因为有天堂,所以有苦难,他们护持着自己的灵魂,让他变得纯洁而美好。
我讨厌苦难,我希望人人都不受苦,因为苦难是能毁灭和摧残人性的,在苦难中,人能变成蚂蚁,也能变成野兽,能成为枯骨,也能在苦难中升华,进而成为伟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灵。
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苦难足以摧毁一切,包括人性。
但人要想窥见天堂,又必得历经苦难,因为伊甸园毕竟只是梦想,这人间介于地狱和天堂之间,而苦难之所行,恰恰证明了天堂之所在。
生活在这个世界,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幸,贝多芬也是如此,但看这些人面对苦难的态度,是为了像贝多芬说的:
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没错,一个不愧为人的人,是在苦难面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让自己失去做人的特性。
文
不有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