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却是雅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作为古希腊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苏格拉底和他的爱徒柏拉图苏格拉底有点像孟子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你的一位臣子到楚国去,临走前,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妻子儿女竟然挨饿受冻,那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很干脆地说:“和他绝交。”孟子又说:“如果主管司法的官员,不能办案,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不假思索地说:“免他的职!”孟子进而追问:“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该对国君怎么办呢?”齐宣王这才知道孟子真正的用意,尴尬不已,好在他老于世故,装作没听见,回头和身边的其他人谈别的事去了。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不仅宣扬自己无知,还到处论辩,揭露别人的无知。
苏格拉底就是以类似这样的方式,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断地揭露别人思想上的缺点,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他执着地依从心中神明的指引,却招致了愈来愈多的愤怒和嫉恨。
[学生问苏格拉底是否该结婚,他回答是: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苏格拉底特立独行,生存在自己的哲学世界里。他宣称:他心中有“神明指引”,他本人就是神派来的一只牛虻。在他看来,雅典就是一匹驽马,需要他这只牛虻不停的叮咬,从而使雅典焕发生机和活力。
神派来的一只牛虻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当时雅典的政治制度说三道四。
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
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法庭给苏格拉底的罪名定义为“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这个理由非常牵强,在法庭辩论中,苏格拉底侃侃而谈,法官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据《克里托篇》说,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在和朋友平静地道别后,从容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美德即知识
他可以不死。如果,他能按照法庭意思,与之妥协;如果,他能选择流亡,不再让他们感到芒刺在背。
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
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苏格拉底始终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他认为他的死亡,最大的受害者不是他本人,而是雅典人民,包括宣判他死刑的那些人,因为这世间失去了那只牛虻。
他是雅典城邦的斯芬克斯,他审视众人时,一直在更认真地审视自己。苏格拉底觉得,如果人们对他的死亡,也能有美好的希冀,必为大善。苏格拉底正是怀抱着美好愿望,为道而生,又为道而死。
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用生命践行自己的人生信念,这是哲学家本人对“美德即知识”的学说的最高体认和实践。灵魂与身体分离。他的灵魂却无时不在触碰着每个听到他名字的人,超越时空,苏格拉底的坟墓依旧熠熠生辉。
“死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各走各走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死亡,是他给世间留下的哲学悬思。
历史早就清楚地给出了回答,莫须有的罪名可以杀死一个不羁的生命,但是一场在人民的名义下,丑陋的审判,根本无法遮掩思想的光辉。
苏格拉底赴死的启示
苏格拉底用自己赴死,唤醒人类对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点,他的慷慨至少给后人两个启示:
1直接民主的残暴本质:雅典民主派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但合法的审判程序却不能导致公正的结果。苏格拉底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
2.以民主之名,封杀精神自由、思想独立。所有共同体,归根到底是为个人利益服务的,不能倒过来假借共同体的名义肆意侵犯个人权利。有多少丑恶,假借民主之名,大行其道。使用暴力来钳制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