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姻缔结过程中,联姻的两个家庭之间相互交换礼物,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和社会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通常而言,男方送给新娘本人或其亲属的礼品称之为聘礼,女子出嫁时,亲属赠送的各种物品或货币称之为嫁妆。
无论是在中国或者西方国家,古代婚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聘礼与嫁妆问题,可以看出一些原则:第一、嫁妆和聘礼与新婚夫妇的地位,以及双方家庭世系的利益相关;第二、嫁妆或聘礼制度,可以决定婚姻安排过程中的当事人的价值;第三、婚姻中涉及到的财富,转移在长辈眼里是公平合理的。
以上原则在古代希腊同样适用,在古希腊人的婚姻缔结与婚姻生活中,嫁妆都扮演着重要地位,嫁妆也是男女双方家庭在婚姻协商中,必须要涉及的问题。
对于古代希腊各个阶层而言,无论富有或者贫穷,为自己的女儿准备一份嫁妆,是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从历史原因来看,早在荷马和古风时代,贵族间的婚姻便已经产生了嫁妆与聘礼,但对嫁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在古风时代,一个漂亮的女儿,犹如获得一头“母牛”那样宝贵,因为求婚者必须付出一笔聘不菲的聘礼,才有机会将迎娶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到了古典时代,以通婚为纽带的政治联姻逐渐减少,即便是出于政治目的联姻与结盟,妇女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也逐渐减少。
联姻与结盟在这个时期内,其更大作用的是金钱或者其他财富。受历史传统的影响,荷马与古风时代产生的聘礼与婚姻到了这一时期,男方虽然不再履行支付聘礼的义务,但女方置办嫁妆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在荷马和古风时代前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低下,妇女和男人都需要参加劳动,都是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对嫁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铁农具的推广应用,使个体劳动者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男性成了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妇女在生产过程的地位进一步弱化,妇女自身所创造的价值,尚不足于维持自己的生存。
男性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娶妻即使不再支付聘礼,也成为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希腊长短歌诗人塞蒙尼德斯说到:“有一位妇女在家里就如同与令人厌恶的饥饿为邻。”
与此同时,女方家庭在婚配过程中,置办一定的嫁妆一是出于对维系妇女生存的考虑。二是嫁妆是对婚姻关系的一种平衡与补偿,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妇女作为一个财富的创造者,与一个作为财富的消费者之间比例关系。
从家庭角度来看,妇女们的荣誉与她所在的整个家庭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对上层家族而言更是如此。
古希腊人给他们女儿准备的嫁妆不可谓不丰厚,更有甚者,不少上层家族甚至将嫁妆作为他们炫耀家庭财富,张扬家庭荣耀的机会,这一现象所导致的嫁妆数额的剧增,很多家庭甚至不堪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