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峥华
李零老师的《波斯笔记》出版了。他为何要写这部笔记,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在序中,我看到李零老师说,上世纪80年代,是个至今被人怀念的时代,当时叫“思想解放”。当时的“启蒙书”有很多种,顾准的希腊笔记是其中之一。笔记写于年2月12日—5月2日,“文革”后由其弟陈敏之整理,题名《希腊城邦制度》。
《波斯笔记》李零著(图源网络)
书的出版时间是年3月,距今已37年。
李零说,没错,那是一个反思“文革”的时代。当时,大家都以为,民主在西方,根子在希腊。
现在,近四十年过去,中国变化太大。过去的一黑一白,经过对比,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情,我们的想法,正在一步步发生变化。我们对西方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认识也很不一样。
那么,李零老师说的这种认识,是怎样的不一样呢?
他接着分析,从古典时代起,波斯一直被欧洲人当作某种符号,象征与欧洲不同的文化和文化价值观。而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认祖归宗,把希腊当欧洲历史的源头。20世纪80年代,大家以为,欧洲先进,全靠民主,民主的摇篮是希腊,民主的基因在雅典。这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思潮,但跟实际历史对不上号。
用他的话讲,希腊是在现代背景下被发现,被解读,被美化了。
可能基于此,李零认为有必要用中国的眼光读一点世界史,在历史考证中,厘清事实脉络,溯源求正,让我们更客观地了解希腊人怎么看城邦制度,怎么看波斯帝国史。
我们且跟着李零老师的阅读笔记往下走。
读希腊史,他的印象是:
希腊只是地中海沿岸的一批蕞尔小邦,不是统一的政治实体。
希腊临海多山,地形碎片化,穷山恶水,不适合发展农业。希腊人用葡萄酒、橄榄油、彩绘陶器,换内陆种植的粮食,最适合的营生是海上贸易和海上殖民。航海只能环绕大陆,必然处于边缘,而不是中心。
希腊没有统一的政制。
希腊城邦与波斯为邻,脸是朝向波斯。波斯境内的希腊城邦,早先最发达。希波战争,雅典入侵在前,波斯报复在后。波斯用武力征服,遭受挫折,但用金钱收买,效果显著。
所以,在他看来,国家形态的演进,总是由小到大,走向世界化。一部欧洲史,真正可以称为世界化的帝国只有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的巅峰。
罗马学马其顿,马其顿学波斯。希腊城邦并非国家进化的高端,而是国家进化的低端。
希腊古遗址(创意图)
由此,他得出结论,传统欧洲史学,一直是从希腊史料和希腊视角解读波斯帝国史。这个单向视角一直影响着现代欧洲,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心理,也影响着这一强势话语支配下的世界。
按这个逻辑推理,波斯才是第一个世界性的大帝国。要研究帝国主义史,这是很好的借鉴。波斯帝国的陨落,有很多负面经验值得探讨。
比如它的苛捐杂税,比如它的穷兵黩武,比如它的地方分裂,几乎可以说这是所有大帝国的通病。现代西方人读这段历史,往往认同希腊,而诋毁波斯,以为自己是“当代希腊”,伊斯兰世界是“当代波斯”。其实这是读反了。他们完全忘了自己所处的历史位置。当时的波斯才是“帝国主义”,希腊反而是“亚非拉”,跟现在的东西方,地位正好相反。
所以,当我们仅仅通过希腊作家的眼光来观察问题的时候,即使有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帮助,对帝国的了解仍然是多么的不完整。
对于波斯这个帝国而言,希腊从来就不是一个严重的政治威胁。因为希腊并不是一个政治实体,而是许多个希腊国家。
在这些国家出现之后不久,波斯帝国就征服了这些国家之中最强大、最富裕和文化上最先进的国家。现代考古发掘证明,由于希腊小国完全处于波斯人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按照李零老师的《波斯笔记》,尽管希波战争多少有点像个老掉牙了的故事,但它对我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说到这个故事时,我们自然会把自己认同于希腊人。因为我们的叙述几乎完全是建立在希腊人希罗多德叙述的基础之上的。
李零老师就说,我们完全忘记了我们离开市民大会的舞台已经很久了。那时,我们就像雅典人一样,自己管理自己。
李零老师(图源三联书店出版社)
但当现在我们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国家时,我们也有波斯帝国一样的问题。我们不仅应当反复阅读希罗多德那些令人愉快的故事,还应当正视今日美国遇到的困难。
坦白讲,看到这里,我似乎能感觉到李零老师的语重心长了。
这上下二册的《波斯笔记》三联书店做得非常精美,在这个年底也进入了很多好书榜的初选名单。
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真的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