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中国与多边主义观察者网

中国人理解的多边主义是协商一致、合作治理、互利共赢。中国与欧洲对维护多边主义应该是有共识的,因为中欧都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机构中协调处理分歧。推崇多边主义的大师鲁杰(JohnRuggie)说过:“(多边主义)这一术语的定义意味着合作。”合作是中欧关系硕果累累的原因,也是未来继续合作的基础。

今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的特别致辞中重点向世界阐释了中国的多边主义立场,表示要“始终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始终遵守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的国与国关系基本准则。”

中欧之间已经构建起互相依存度比较高的复合型关系,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亿美元,在新冠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运送了大量抗疫物资,为欧洲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电视上可以看到载满来自欧洲货物的中欧班列,让人深深体会到中欧之间并不遥远,双方有广阔合作空间。

今年3月我参加了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举办的一场关于“欧洲战略自主”的研讨会。欧洲面对中美紧张关系、大国竞争等新的国际环境,感到困扰和压力,“欧洲战略自主”是因应变化而出现的思想潮流。

我在会上感受到了欧洲人对与中国深化关系、增进了解的愿望,同时也意识到存在对中国有误解和分歧的问题。中欧由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难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应该就各种新问题开展对话,增进了解,避免在误解基础上做判断。

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人类的启示之一是:在全球挑战面前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从历史的角度看,最大的遗憾是多边主义精神的缺位,大国乃至国际机制未能发挥足够的凝聚作用来调动国际抗疫合作。由此可见,中国和欧洲不应受到分歧的干扰,我们应更多聚焦共同利益,秉持多边主义精神,团结应对全球挑战。中欧需要建立更多沟通的桥梁,开展更多系统性对话,以冷静和平和的态度交流思想,增强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回望历史,人类推动多边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化干戈为玉帛,多边主义是为寻求和平而诞生的。现代国际关系形成之前就存在多边交往与合作的雏形,古希腊时期斯巴达牵头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核心的提洛同盟,被视为多边外交的早期形态。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多边交往形态,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会盟制度等。但是,现代以维护和平和促进合作为目的的多边主义,还是诞生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建立一种能够调和国家间利益、终止战争、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多边机制。联合国的成立和联合国大厦门前扭结的枪筒,宣告了在国际社会依仗多边主义精神开展国际治理的共同意志。

图片来源:nonviolence.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3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