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金羊网」
北京大学陆绍阳老师的新书《看画小记》出版了,我在网上买了一本放在了床头,准备作为枕边书来阅读。那天我9岁的儿子看到了,他把书拿起来趴在床上看了半天。我看他挺入神,就偷偷给他拍了一张照片,顺便采访了他一下。我说:写得怎么样啊?看得懂吗?他回答我:看得懂,作者对每一幅画的描述都非常细腻,能感觉到很用心。我把儿子趴在床上看《看画小记》的照片发给了陆老师。陆老师回复了一句:我写的就是一本启蒙读物。
今天我们如何来理解启蒙,我觉得资中筠的一段话十分贴切:启蒙的意思不一定是谁比谁特别高明,然后我来启你的蒙,而是说人们常常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需要想明白,有时靠外力,有时自己也可以给自己启蒙,人与人之间也可以互相启蒙。就是说原来没懂的道理,忽然一下豁然开朗,懂了。为什么会懂了呢?或许是看到一篇文章,或者是读到一本书,或是听到一个人讲话,发现事情原来是可以这么看的,原来我这么看这个角度是不对的,这就是启蒙。
我觉得资先生对启蒙的解释好就好在把启蒙者和被启蒙者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启蒙者不是高高在上,被启蒙者也不是不能参与。《看画小记》一共包括48篇文章(不含序和后记),基本上每一篇以一件艺术品为中心展开。我们看到陆老师在这些神圣的艺术品面前,变成了一个谦卑的小学生,为了看懂这一幅幅画作,他四处求教,这本书里面杨少波就是一个高频人物,因为少波也是我的好朋友,所以他每次一出现,我就会心里一喜。他不仅为本书写了序言,有时候还会充当“看画”的桥梁。在《吹双簧笛的人》这一篇,“杨少波从希腊回来带回了一件《吹双簧笛的人》的雕塑复制品,原件保存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一进门右手边第一个展厅里”,当我看到这句具有强大指示功能的话语,不禁笑了起来,陆老师很怕他的读者顺着他的指引有一天来到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却找不到这尊雕像,这好像我们和人问路,人家却热心地把我们送到目的地。“职业评论家通常感到他们有责任帮助我们提高品味。而最优秀的评论家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自认高人一等”。陆老师为了搞清楚吹笛人的脸为什么是朝上的,马上让少波联系了正在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拍纪录片的好友,据拍纪录片的好友观察,这个博物馆里相当数量的基克拉泽斯文明时期雕像的脸都是朝上的。拍纪录片的好友又找到了博物馆的负责人请教,负责人的回答是,这些雕像是放在陵墓中的,通常供祭祀用,所以把人物的脸雕刻成朝向天空,但他补充道,这只是一种解释。在这本书里,少波还出现在了《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安德烈·卢布廖夫的》等篇章,所以这本书真是充满了“少波的痕迹”,类似这样的人物还有靳超、余博士、迪米特里、莫塞斯教授等等,这也充分体现了同道之间如何互相启蒙,共同完成对一幅作品的解读。这种方式本身让我想到了陈嘉映一本书的名字《何为良好生活》,就是召唤爱思考的人一起思考。
陈丹青说过:油画的质地美在印刷品上完全看不出来,你必须来到真迹面前。经常有人会问我,怎样才能看懂一幅画,有一天,你学会看这种原料凝结层的质地美,你可能就懂画了。陆老师跑了很多美术馆只为了寻访这些画作的真迹,年陆老师为了看霍普的作品,本来已经订好了高铁票,还是绕道赶到上海博物馆,因为是周末,排队的观众很多,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进入展厅。歌德曾经说过:作品的价值大小,要看它所唤起热情的稀薄。这本书里其中一篇《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是在我编辑的版面发表过的,当时我留下了一段编后记。在我的大脑内存中,陆老师是典型的才子形象,说话不温不火,属于那种永远不会提高嗓门儿的稀有人种。一向不温不火的陆老师为了伊萨卡岛上的一尊雕像突然激动起来了。为了这尊雕像,陆老师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