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可以说是包含知识点最多的一本教育学考研教材,其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概括“多、难、乱”。
多——是因为作为史学类科目,时间跨度公元前-公元年共年的历史,包含6个现代国家的教育历史,从人物、思潮、制度法案三个维度来看都是满满的“干货”。每一个知识点都可大可小,大到写出某个思潮运动,小到某个思潮运动中的一个细节人物或者是教学法。
难——是因为对国外文化历史感到陌生,作为西方文明的三大基础的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都是我们非常陌生的;我们可能只熟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是什么,但不知道宗教改革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等)形成进程。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习惯用“唐宋元明清”来表示时间,西方则用“XX世纪”,这就是外教史的“难”。
乱——是因为《外国教育史》逻辑框架不好梳理,戏谑的说就是文明“源远不流长”;尤其是这6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主要发展脉络;同时,各个国家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不一,仅就“中学”来说有数不清的中学类型;加之很多人名都是“外国名”,相对于孔子孟子荀子而言,夸美纽斯、帕克赫斯特、佩斯泰洛奇这些人名必然陌生许多,因此就会显得“乱”。
二、《外国教育史》的学习建议作为考生务必要攻克“多、难、乱”,学习过程中建议如下:
!!尝试打破陌生感
第一步,尝试打破陌生感。司南外教史老师会利用“中外时间参照表”来回忆学习,在复习的时候遇到“陌生背景”,只要通过对比中国历史时间表便会清晰许多。
比如:苏格拉底——孔子,这是平行时空下的两大伟人;
比如:雅典大学——稷下学宫,这也是平行时空下出现高等教育性质的学府;
比如:日本维新教育的“和魂洋才”——清朝洋务教育的“中体西用”;
比如:沙皇俄国建国前打败的是那个建立元朝的蒙古族。
检验而言,利用熟悉的中国历史联动外国教育史,可以帮助考生高效记住陌生的知识点,事半功倍。
建议梳理时间脉络
第二步,建议梳理时间脉络。外国教育史的逻辑框架不好整理,但如果细分知识版块便会轻松很多,司南外教史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将时间分为“最简时间轴”、“6个国家时间轴”。首先,梳理整个教育发展史的“最简时间轴”。
其次,整理好6个国家的时间轴,以俄国为例:
最后,会按照“人物思想史、思潮实践史、国家制度史”版块整理知识点:
背诵记忆方法
第三步,当你了解时代背景,梳理知识框架后,进一步解决的便是记忆问题。外教史一般采用口诀记忆法、串线法、以点带面法进行背记。比如:
1、对于杂乱无章的“要点”时,可以通过串线法关联知识点,达到联合记忆的效果。
2、对于容易遗漏的“关键点”时,可以采用口诀方法。
3、对于繁杂的教育家思想时,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法。(比如:夸美纽斯教学原则的口诀是“巩俐是直发”;很巧的是夸美纽斯、凯洛夫、乌申斯基这几个人的教学原则是一样的,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也要学会总结。)
以上便是完整版的在基础强化背诵阶段学习《外国教育史》的复习方法,方法很多,更重要的是调节心态,不要摆烂,不要烦躁不安,一点一点的啃,你总会有效复习完成。铭记:欲速则不达,骤进祗取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