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千年征战史I:共和骄阳》第十章是在讲述罗马征服希腊世界的故事前,特别撰写的独立章节,内容是继业者战争史,主要目的是详细介绍罗马最大的对手-亚历山大帝国继业者的出现背景,以便读者能理解后续几章的大战。
第一次继业者战争以帕迪卡斯的战败宣告结束,但对一众马其顿诸侯来说,这场战争并未诞生一个新的霸主,获得“摄政王”称号的安提帕特垂垂老矣,无法约束帝国总督,两个小国王又没有权威和执政能力,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很难控制整个帝国。
公元前年,摄政王安提帕特去世,凝结帝国的最后一根绳子也断了。有意思的,作为马其顿帝国最忠诚的将军,安提帕特从未背叛过亚历山大和他的帝国,但亚历山大死后的帝国分裂却是由他一手促成,比如第一次继业者战争的导火索就是安提帕特为女儿选夫。
让人想不到的是,老将军临终也不忘给帝国制造混乱,他死前绕过自己的儿子卡山德(又译:卡桑德),把摄政王之位交给了爱将波利伯孔,这又成了第二次继业者战争的导火索。
《亚历山大大帝》电影里的卡山德形象安提帕特的这一安排让人费解。论实力,亚洲的安提柯控制着弗里吉亚、吕底亚、皮西迪亚等数个行省,堪称帝国第二大诸侯,让“最强者”担任摄政自然无人敢反对。论关系,儿子卡山德是他的继承人,又担任帝国骑兵长官,怎么看都是下一任摄政的候选人。但老将军却让名不见经传的波利伯孔出任新的摄政,此人既不是亚历山大的“七近侍”之一,又不是坐拥大省的一方诸侯,怎么可能压服所有人?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安提帕特的儿子,卡山德。此人几乎得到了老摄政王所有旧部的支持,意图赶走波利伯孔,武力篡夺摄政王之位,而他就在马其顿本土,有距离上的优势。
第二个站出来反对的便是亚洲最高统帅,安提柯。安提柯的地盘主要集中在小亚细亚西部,与马其顿本土只隔了个爱琴海。这么近的距离自然让人觊觎近在眼前的摄政王位,因此他也反对波利伯孔,试图让卡山德和波利伯孔打得两败俱伤后,再渔翁得利。
《亚历山大大帝》电影里的安提柯正如前文所述,亚历山大一手缔造的马其顿帝国其实是一个松散的欧、亚联盟,这种联盟能否稳定全看中央政府是否强大。然而亚历山大过早去世,继承人又没有权威,唯一实力与威望俱在的安提帕特又年迈去世,中央政府内部为了争夺新摄政之位自己先闹起了内杠,地方诸侯当然更加无所顾忌,都想进一步扩大实力,以便谋取更多的政治权力,亚洲就此乱了起来。
首先是卡帕多西亚。当地本来是帕迪卡斯分封给攸美尼斯的地盘,但攸美尼斯拒绝支持西国阵营,先是遭到克拉特鲁斯的讨伐,后又被安提柯追杀,卡帕多西亚乱得不能再乱了。在第一次继业者战争结束后,攸美尼斯基本丢了自己的地盘,被安提柯围困在小小的诺拉城。
按照安提帕特的安排,安提柯只要攻陷了诺拉城,攸美尼斯基本就没有生路了。但安提柯却违背了老摄政王的命令,不但没有杀了攸美尼斯,反而与他和解,恢复了他的卡帕多西亚总督之位,条件是让他支持自己的霸业。
接着又是远东地区。这一地区远离欧洲本土,但却是波斯帝国的腹地,当地既有马其顿人总督,又有亚洲人总督。时任米底亚总督的培松曾是亚历山大的“七近侍”之一,大帝刚刚驾崩的时候,他曾奉命率领军队去镇压远东地区的叛乱,残忍的处决了企图返回家乡的希腊老兵,在当地建立了权威。
安提帕特死后,培松萌生了独霸远东地区的野心,遂发兵攻打身旁的帕提亚行省,处决了帕提亚总督,直接吞并了这一地区。培松的残忍行为引起了远东诸省的不满,时任波西斯总督的朴塞斯塔斯也是大帝“七近侍”之一,他当然不可能看着同僚骑到自己头上,于是号召诸省组成联军讨伐培松。各地应者云集,成立了“反培松联盟”,共推朴塞斯塔斯为盟主,双方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战争再次降临在亚洲的土地上。
如今的马其顿中央政府能制止帝国内部发生的战争吗?
答案是不能。
安提柯在得到了攸美尼斯名义上的“效忠”后,立即组织力量西征欧洲,派了余人驰援卡山德,同时还派海军增援盟军。本来波利伯孔与卡山德是势均力敌,但有了安提柯的支援,卡山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联军首先在海战中大破波利伯孔的军队,接着又在陆地上击溃了他的陆军。眼看首都培拉就要失守了,波利伯孔只好带着亚历山大四世逃往伊庇鲁斯,那里是老太后奥林匹娅丝的母国,当地愿意提供庇护。
公元前年,得到伊庇鲁斯援军的波利伯孔带着军队重新杀回马其顿,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之所以会有如此战绩,全赖卡山德在战略上的失误,因为他没有乘胜杀入伊庇鲁斯,而是带着军队南下讨伐希腊了。在经过漫长的攻城战后,他占领了雅典。
至于波利伯孔,他巧妙地带着小国王亚历山大四世和老太后奥林匹娅丝出阵,马其顿士兵见对方有国王、太后坐镇,只好举手投降。波利伯孔就此占领而来首都培拉。但是接下来,波利伯孔犯了一个大错,任由奥林匹娅丝处决了另一个国王腓力三世和不少马其顿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