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源南城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能够显示出这个民族的思想特异性,反映出特有的社会生活和世态人情。特别是中餐和西餐,在诸多方面有极大不同,其背后本质是东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各国的饮食文化都开始广泛传播。中西餐都漂洋过海,实现异域生长。在这期间,中西餐必然会被放到一起讨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差异性,才能更好实现交流沟通。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性

从一个人感性直观的角度来看,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表现在:比如吃中餐需要用筷子,而西餐是刀和叉;中餐更多以菜为主,而西餐是以肉类为主等等,中西餐之间的差异性是特别大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从食材、烹饪到餐具、用餐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根源在于文明产生的方式不同,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希腊和罗马,它们都是海洋文明的国家。

而中国的传统,从炎黄开始,就是农耕文明。之后朝代都以耕作为生,把农业作为兴国之本,而传统农业必须得依靠集体的力量才得以维持。在此农业基础上,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饮食方式。

接下来,中西方饮食文化具体而论

1.食材及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采用的食材是有明显区分的。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黄河中上游的半坡地带就以粟为主食,南方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居民以水稻为主食。

这些主食毫无疑问,都是谷物。它们的产生,与中国文明出现方式有关,即中国古代这些生活遗址,都是位于大河流域的,大河流域逐渐形成灌溉农业,利于谷物种植。后世中国逐渐形成北麦南稻,反映在饮食结构上,就是北面南米。

无论是米还是面,只有主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蔬菜、肉类作为辅助。因为蔬菜种植也需要水分,恰好中国灌溉发达,所以中国的饮食食材中蔬菜占据了主要地位。

无论是食荤还是食素,中国饮食文化都会冠以菜的后缀,比方说荤菜和素菜,可以看出蔬菜在中国饮食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而肉类并不占据主体地位。

古代《三字经》所言:“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可以看出古代是以此六种动物为食的。但是饲养这六种动物的成本,要比种植庄稼高得多。再加上马牛羊还有其他特定的功能,比如马类作为打仗、驮运之用,牛类耕田之用,羊类祭祀之用。

这些动物功能的分割性,造就了一种饮食现象,就是食肉不易。所以中国饮食文化中菜品不以肉类为主导,即使荤菜样式,都要以把菜和肉搭配起来,如尖椒炒肉、宫保鸡丁等等。

而西餐所显示的西方生活生产状况,是极其不同的。西方许多国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或者地中海气候,是有利于牧草生长的,所以畜牧业极其发达。

畜牧业相较于种植业,在西方是更有优势的一方。所以在西方饮食结构中,会以肉类或乳制品作为食材。比如西餐主食通常为牛排、牛奶或者奶酪等。

中西餐取用食材的背后,反映了其对于饮食的不同理解。西方人吃食的背后是高度的理性思维,他们非常注重卡路里和营养的摄取,餐饮中各种能量物质的搭配都是精确计算,恰到好处的。

而中餐讲究的是“五谷调和”,原理在于阴阳五行中庸之道。表现在饮食结构上就是更加注重季节时令与食材的搭配,如冬天多煮炖焖煨,夏天多凉拌。

另外中餐还讲究美味,中国民间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把美味放在第一位的,当家庭宴请宾客时,一定是把拿手的、好吃的菜奉上,而不会是有营养的、摄入卡路里少的。

2.烹调文化差异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指出:“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体现在中西饮食文化中,就是西方并不会将荤素各类食材搭配在一起。

而中餐最特色的地方在于调和,每一道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使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家常菜,也是多种调料混合而成,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文化合的理念。

在烹饪方式上,西餐比较简单,他们不会像中餐那样,采用烹调煎炸等多种方式来进行食物制作,而只是进行简单的烹、烤处理,甚至是冷加工。

表现在食物呈现的方式上,中餐注重热量,喜欢熟食,而西餐认为高温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所以西餐注重生吃,特别是蔬菜,比方说三明治中的蔬菜都是生的。

还有汉堡、披萨等西餐都具有典型性,它们的制作方式都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环节,而且蔬菜是生食,所以成为世界各地的快餐食品。而中餐的烹调方式多样,所以可复制性不是很高,也就没有普及,不过中餐的食色要比西餐更加美味。

3.用餐礼仪差异

中国的用餐文化起始于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族间采用集体用餐的形式。之后到了周朝,周公制礼作乐,对于食礼作了明确规定,《礼记》中说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以看出,最初的礼仪是关于饮食的。

具体来说,中餐表现为圆桌围坐的方式,这是集体主义文化的说明,圆桌围坐可以方便亲族之间互相问候,交流感情,它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心态,而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圆。

涉及到具体坐的方式上,座位排次是根据早期宗法制的习惯来制定的。长幼尊卑都有严格区分,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者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坐下座,现在讲究以左为尊。

而西方用餐就没那么多规矩,比较自由。但也比较注重个人利益,他们不喜欢强迫别人,所以中国的劝酒文化,在西方是被严格禁止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冒犯别人,侵犯别人的权益。

男女不同性别,在饮食上的区分也是相当大的,中国传统讲究男尊女卑,男性上占据主导权,而西方讲究“女士优先”的原则,体现着人文主义的关怀。但是随着文化交融,中国饮食文化也兼收并蓄,吸收外国优秀的地方,也会讲究男女平等。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饮食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不是无来由地,与各自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精神都有相关联系。

1.中西文化传统

中国人是比较感性的,注重主观感受,所以在他们眼中食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还是精神上的愉悦与慰藉。他们会把追求美味放在饮食的第一位,相应的营养价值就放到次位了,所以中餐如川菜十分美味,但特点是高温、多油、多辣。

而西方人是理性思维的,他们注重实用性,就饮食来看,他们追求的是最大化吸收能量,并注重营养价值,好吃就在其次了,所以会看到很多西餐味感上是不如中餐的,但卖点在于营养价值高。

涉及到集体聚餐上,中国人自古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吃中餐的一个场景是一家人围着一桌菜,每个人都可以所有菜品,体现着集体生活下分享互助的原则。

而西方人是注重个体的,从古希腊雅典创立民主制开始,他们注重个体的表达,体现在饮食文化中就是强调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餐食,而且不会去吃别人的,吃西餐的一个场景就是每人拿刀和叉吃各吃各的。

2.外在条件诱因

其实决定中西餐饮食文化不同形态,还是要归根于外在环境。外在环境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进而形成全世界各地多样的饮食文化,特别是中西餐的区别。

中国尽管东部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并不是海洋国家,而是大陆性地理的国家。长江、黄河孕育下的古人不必去海外觅食,只需要传统的农业耕作就能满足生存和生活所需,它所形成的是内向型思维方式。

在内向思维观影响下,中国人的饮食是慢节奏的,注重切实感受。而西方是海洋文明的国家,海洋文明注重的是冒险精神,在冒险途中,食物的功能性是最被看重的,所以西餐流行到世界各地的都是快餐。

另外中国是季风气候,它造就了物种多样性的特质,而西方是海洋性气候,物种比较单一,这就决定了中西餐食材选取的不同,体现在菜肴上,中餐讲究多、奇、异,而西餐保持够吃的程度就行。

但是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化的发展,还有经济全球化节奏加快,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差异性在放大的同时,也呈现出互补状态,西方饮食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快速向西方饮食文化渗透,呈现出融合之势。

结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差异,背后本质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根源,是各自的地理、气候、人文环境等等,但是全球化背景下,中西餐饮食文化融合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跨文化交际研究》

《从饮食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9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