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和岛
作者:曹寓刚盛和塾讲师、阿米巴经营咨询专家
来源:笔记侠(ID:Notesman)
在整个人类经济史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位企业家能像稻盛和夫一样,在三个不同的行业里均取得了辉煌的经营成就,并且在企业界、思想界、教育界、慈善界、宗教界等众多领域也都得到了高度认同和广泛追随。
他的一生,以艰难困苦开始,最终却能走向光辉圆满。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全球有将近两万名企业家正追随着他,立志向他学习。
有人形容他的一生,称得上“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更有人认为,在企业经营领域,他到达了前人未曾企及的高度。
可是,稻盛和夫自己却说:
“无论是人生的幸福美满,还是企业经营的持续成功,一切都来源于我所倡导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只要认真学习实践这种思想,任何人都能实现幸福美好的人生。”
实质上,稻盛和夫所构建的“利他哲学体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卓越思想,对于当下人类社会的主流思想而言,利他哲学也在思想维度上实现了升级。
图片来源于稻盛和夫官方网站
管理的升级
就是思维方式的升级
1.主观利己的“经济人假设”:现代商业的底层逻辑
先来看看当下人类社会的主流思想——自利利他思维,是如何产生的。
自现代企业诞生以来,人类社会步入了商业大发展、大繁荣时代。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企业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国与国竞争的规则:
企业直接为全球80%以上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构成了全球超过90%的经济力量;
全球大经济体中,一半以上都是以企业形式存在的;
历史上的创造发明、重大革新,几乎都是在企业层面产生的,而不是国家。
可以说,没有企业,就没有现代社会。企业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组织。
甚至有人如此讲:“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与其相比,即使蒸汽机和电气的发明也略逊一筹。”
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言:现代社会是一个由“有组织的机构”所构成的社会,而企业就是其核心。
所以,自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经济人假设”之后,这一概念及其背后的逻辑就成为了现代企业这一组织形式的运行基础,同时也成为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基础。
所谓“经济人假设”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也就是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动机,或者说这一“利己的判断基准”,决定了每个人的一切行为。
这个假设,体现出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人性固有的基本认知——人性本恶。
尽管后人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种种质疑和修正,但并没能使其发生根本性变革,也没能阻止其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运行的底层逻辑。
无论是政治层面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还是社会层面以诉讼为主要手段的纠纷解决机制,抑或是企业管理层面以劳资对立为特征的企业治理模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无不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
稻盛和夫也说:“构建现代文明的动机,是人的欲望。”意思是,当前的人类文明是一种以“主观利己”为核心的文明。
图片来源于稻盛和夫官方网站
由于完全的利己无法适用于人类社会,所以,西方文化在主观利己的逻辑前提下,进行了整体架构的设计、规则的构建、利害关系方博弈机制的建立等动作,以使那些主观利己的人,能通过利己的行为,在客观上反而达成利他的效应。
这种主观上以“利己”为核心,通过多元对抗或制衡,在客观上实现“利他”,求得自我与他人的某种利益平衡的思维方式,被称为“自利利他”逻辑模型。
——这种逻辑模型以“利己”为第一驱动力,而“利他”不过是为“利己”服务的手段而已。
应该说,这一逻辑模型确实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西方现代社会正是在基础上运行的,东方现代社会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整个人类现代社会都是运行在这一思想逻辑模型之上的。
2.“自利利他”思维的致命弱点:导致严重低效
然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利利他”逻辑模型,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弱点:
由于其必须通过多元对抗或博弈,来获得整体平衡,因此在对抗和制衡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内耗,进而导致其效率极大地降低。
所以,在基于这种思想模型构建的社会中,要想维持整个体系的运行,就必须掠取大量的“外源性输入”。换句话说,不损害他人利益,人就无法实现自利。
从西方文明的鼻祖——古希腊的城邦雅典开始,民主制度就必须运行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对奴隶残酷地剥削。
当现代议会民主制的典范英国称雄欧洲时,则藉由奴隶贸易、侵占殖民地、引发鸦片战争等毫不人道的方式,从外部获取输入。
当今,号称民主国家典范的美国,高科技、铸币权、军事霸权、能源控制、文化影响力等手段,就成为它获取外源性输入的关键手段。
其它任何国家,但凡有触犯到了美国的这些禁脔,一律会遭到它毫不留情的打击。
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必须通过垄断这些领域,才能持续获得外源性输入,以弥补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非效率性。
然而,奴隶制消失了,殖民地独立了,市场经济普及了,互联网早已连通了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全方位地参与到了全球经济的大竞争中。
于是,传统的“自利利他”逻辑模型的内在矛盾及其带来的非效率性开始逐渐显露,运行在此逻辑模型之上的西方社会也开始走向衰退。
从眼下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方国家基于“自利利他”逻辑模型所构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运行制度,已经遇到了极大的问题,根本无法实现其所宣称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理念。
而且,这种运行机制所导致的结果,恰恰与其口中宣扬的高尚理念截然相反。
同样,在企业经营领域,“自利利他”逻辑模型带来的是——以“劳资对立”为代表的多元对抗和博弈的格局。
西方文化中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因此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冒险投资,创办企业的股东们实现利益最大化——创办企业和经营企业,全都是为了这一“自利”的目的。
在这种逻辑模型下,劳资双方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双方展开博弈,根据实力对比在一定时期内达成相应契约,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在客观上相对“利他”的某种平衡。
但是,由于劳资双方的目标始终是相反的,导致其利益也始终是对立的,一旦环境或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双方就会重新展开斗争和博弈。这也是劳资双方无法持续地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的长远目标而努力的原因。
所以,尽管他们身在同一家企业里,劳资双方也仍在目标和利益上尖锐对立,不断展开各种斗争和博弈——
一方面,管理层将员工视作自身的对立面,将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等仅仅视为成本,将裁员视作一种日常的经营手段,为了实现股东及自身的短期利益,经常性地进行裁员。
这种裁员不仅割裂了劳资之间的整体关系,还造成了之前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流失,实际从根本上损害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另一方面,工会则将斗争和罢工等手段视作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必要手段,频繁地罢工或怠工,机械性地对抗资方,这又在现实层面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进而也损害了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
而且,这种对立不仅反映在斗争和博弈上,也反映在收入分配和福利制度等方面:在西方企业中,管理层通过包括裁员在内的各种短期行为来提升股价,已属司空见惯;而且高阶的职业经理人,收入动辄高达普通员工的数十、上百倍,乃至千倍。
一种逻辑模型一旦确立,并形成生存结构,其内在的规定性就必然迫使其走向既定的方向。
以自我为中心的逻辑模型,必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进而导致劳资双方的关系停留在极为肤浅的层面——对立和对抗周而复始,根本无法形成齐心协力的“同志”关系,使得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飘摇之中,企业运营也始终动荡不安。
所以,“自利利他”的逻辑模型,实际上让企业经营陷入了一个逻辑悖论,即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资方必然穷尽一切手段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而损害劳方利益,进而激发双方的斗争。
劳资之间的对立和博弈,令双方都做出了大量具有破坏性的短期行为,在整体上破坏和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损害了企业的利益。
最后,这种局面也根本无法帮助股东获得最大利益。
西方企业普遍拥有代差性的技术优势,可以从外部获得大量收益,在具备外源性输入的情况下,这种二元或多元对立的模式,也能在整体上产生些许的平衡。
然而,当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入工业化大潮,市场进入全球化大竞争的时候,西方企业的技术优势开始衰减。年的雷曼金融危机,就让这种模式的低效弱点暴露无遗。
无论是美国的大型汽车公司因为退休工人的过高福利而导致竞争力大降,进而陷入濒临破产的窘境;
还是大型证券和金融公司陷入破产困境,使得政府不得不大量注资,但这些公司的高管们却置社会、客户和普通员工的利益于不顾,赚得盆满钵满,诸如此类,整个社会开始陷入巨大的割裂。
3.利他思维:京瓷公司成功的“第一推动力”
事实上,早在二战之后的复兴期,日本企业就经历了“自利利他”这一逻辑模型带来的劳资双方的尖锐对立。
无论是在松风工业工作的时期,还是在京瓷的初创时期,稻盛和夫都曾身处于对立旋涡之中,对这种切肤之痛深有所感。
终于,在创办京瓷第三年时发生的劳资斗争,让稻盛和夫不得不痛定思痛,遂将京瓷的经营理念从“让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改为——
“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让自己的技术发扬光大”这个目的,虽然听上去比西方企业的“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要冠冕堂皇一点,但终究还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抱负,归根到底,是利己的。
而“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指向的是造福员工和社会,而非股东和经营者,从本质上而言,是利他的。
也就是说,京瓷公司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利己”变成了“利他”。
从此,这一经营理念成为了京瓷一切经营行为的基础。上到公司的整个经营体系,下到具体的工具方法,几乎都完全服从于“利他”这一理念——京瓷的经营思想出现了升维,企业成长发展的逻辑模型、因果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在京瓷,“利他”成为了一切的原因,成为了“第一推动力”;成为了一切商业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这使得劳资双方在企业的发展方向上达成了一致,帮助所有人摆脱了利害得失的博弈关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
可以说,这种基础逻辑模型的巨大变革就是思想的升维,这种维度的提升把稻盛和夫和京瓷的全体员工从谋求个人私利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深度调动并极大释放了个人和组织的“利他心”,因而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这种思想的升维,随即带来了以利他思想为指引的行动的升维和体系的升维。
从稻盛和夫本人,到京瓷全体员工,从个人行为到组织行为,乃至整个经营体系,全都服从于“利他”这一哲学理念。
由此,京瓷这家风雨飘摇的、以陶土为原材料的街道小厂,逐渐跻身于激烈的全球竞争,并从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后来的世界五百强。
直至今日,京瓷仍然是一家极为优秀的公司,增长率和利润率常年在10%左右,保持着从未亏损的记录。
究竟什么是利他哲学?
1.第二家世界五百强公司的诞生:用利他思想做一次试验
稻盛和夫在创办和经营京瓷公司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利他自利”这一企业经营理念的真谛,并将其运用到了日后的所有经营行动当中。
刚创办DDI(现KDDI,第二电电公司,稻盛和夫创办的第二家企业)时,他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反反复复追问自己:
是否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在决定运营区域的谈判过程中,他对竞争对手大幅度让步;
甚至,他在这家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中,不持有任何股权(后因考虑对投资者的影响,公司上市后,稻盛和夫在二级市场自费购入了少量股票)。
种种这些,无不是“利他”这一核心思想的强烈体现。
稻盛和夫(中)曹寓刚(右)
所以,尽管从一开始DDI以绝对的劣势起步,但最终却合并了另外两家竞争对手,成为了日本第二大的电信公司。稻盛和夫说:
“在通信领域,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一无所有。如果我在这个领域内挥动令旗,取得成功,就能证明利他哲学的威力。
仅仅依靠哲学,真的能够成就这么巨大的事业吗?设立DDI,用自己的后半生进行挑战,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证明哲学这个唯一的武器的力量。”
KDDI的成功,证明了稻盛和夫所秉持的利他哲学这一思想体系,在现代商业社会具备普适性。
2.重建日航:领导者思想的升维,带来企业文化的升维
年,日本航空宣告破产,应日本政府的再三请求,稻盛和夫临危受命,重新出山,着手拯救这家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航空公司。
稻盛和夫当时已年近八旬,对航空业一无所知。而日航又被认为是一家极度官僚化、积重难返的企业,甚至有人著书立说,将日航称为“魔鬼的殿堂”。
对于日航的重建,社会舆论一片看衰,报纸杂志每天都连篇累牍地报导其负面消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重建根本无法成功,日航必定会二次破产。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稻盛和夫秉持无私的利他精神,义无反顾,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重建工作中。仅用了一年时间,奇迹发生了:
日航不仅从史上最大的亏损泥潭中挣脱出来,更创造了史上最高的利润,这个利润还是当年全球航空业的最高利润。
而且,即使在稻盛和夫卸任后,公司重新上市的今天,日航仍然在全球航空业界内遥遥领先。
稻盛和夫说:“日本航空的重建,是我54年经营人生的集大成之作。”
日航的重建,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这个“集大成”究竟“集”了什么?这个“奇迹”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整个过程,就会发现,无论是稻盛和夫决定出手拯救日航时揭示的“三条大义”,还是他不从日航收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抑或是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在重建过程中带病讲课、亲临一线、身先士卒的姿态,以及重建成功后立即急流勇退的义举,全都是稻盛和夫个人对利他哲学身体力行的实践。
这样的领导人思想的升维,带来的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升维。稻盛和夫总结过日航重建成功的5大原因:
第一,确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第二,以利他哲学为基础的意识改革。
第三,阿米巴经营的导入。
第四,共有“为世人、为社会”的思想。
第五,领导人无私的姿态。
可以看到,由于稻盛和夫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唤醒了日航全体员工,在整个企业层面实现了从“利己”到“利他”的巨大转变,也就是在企业文化层面实现了升维。
正是这种巨大的转变,让日航这家行将坠落的企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起死回生,实现了“逆风飞扬”,进而展翅高飞,创造了企业经营史上的奇迹。
图片来源于盛和塾官方网站
3.企业成功的共性:动机和过程决定了结果
稻盛和夫从创办第一家企业开始,就坚持把“作为人,何谓正确?”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
他不以“利害得失”而以“是非善恶”为经营事业的目标,不以“是否利己”而以“是否真正利他”作为判断一切的准绳。
无论是京瓷,还是后来的KDDI和日航,这三家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从这个判断基准中衍生而来的,所以它们在内容上都极为相似:前半段均指向利益员工,后半段指向利益社会。
从结果来看,这些指向利他的理念,在利益员工和社会的同时,实际上也真正利益到了客户、股东和经营者,形成了一个“利他自利”的良性循环。
稻盛和夫经常引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詹姆斯·艾伦的一段话:
“心地肮脏的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涉足的领域,心灵纯洁的人随意踏入就能轻易获胜。”
实质上,这段话所描述的,正是思想升维带来的结果:当个人或组织以纯粹的利他之心作为一切的判断基准,就能摆脱私利私欲的桎梏,站到更高的维度来观察、思考、发起行动,甚至预测结果。
由于深刻洞察了这一因果规律,稻盛和夫敢于做出这样的论断:
“我坚信,只要动机是善的,行动的过程是善的,就不必追问结果,因为结果必定成功。”
所谓“利他”,就是中国道家讲的“善”,儒家讲的“仁”,基督教讲的“爱”,佛教讲的“慈悲”,阳明心学讲的“致良知”,稻盛和夫的座右铭“敬天爱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只有在以“利他”为核心的逻辑模型下,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指向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幸福;才能开展稻盛和夫倡导的“大家族主义经营”;才能持续凝聚所有员工的人心,系统性地深度调动所有相关人员的利他心,发挥出所有人人性中光辉、美好、强大的一面。
这样做的结果,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多元对抗格局的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协作的局面,最终实现的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在企业经营的世界里,当我们强调“利他之心很重要”时,一定会冒出批判和反驳的声音——“在严酷的商业社会里,靠‘利他’‘关爱之心’之类的东西,能经营好企业吗?”
然而,正因为是炽烈竞争的商业世界,所以“体谅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别重要。
这是因为,以利他之心发起的行动,早晚会结出善果,并返回到自己身上。
4.利他思维“降维打击”利己思维
如果反过来看,就会发现,在稻盛和夫领导京瓷、KDDI和日航这三家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以传统的利己思维为导向的竞争对手,实际受到了巨大的挤压。
尽管稻盛和夫极力反对诸如刻意打击竞争对手等损害他人的行为,但由于他本人在经营中实现了“思想的升维”,他所领导的企业实现了“体系的升维”。
因此企业竞争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导致竞争对手在客观上遭到了“降维打击”,很多竞争对手都逐步衰退甚至消失了。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充分交互、商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显然已经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家希望凝聚人心,更为高效地开展商业活动,就必须把“利他”放到首位。
如果仍然固步自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哪怕取得一时的成功,未来也将会越来越举步维艰,这个道理已经被现代商业实践的成果所证明了。
图片来源于稻盛和夫官方网站
思想的升维
带来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幸福
在当今这个仍以“利己”为核心的时代,稻盛和夫构建了全新的逻辑模型,实现了思想的升维,他不仅使得自己从一介凡夫超拔而出,成为了导师和领袖,还带领员工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商业成就。
稻盛和夫在年创办了企业家的公益性学习组织“盛和塾”,这也是出于“希望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利他动机。
到年,全世界在盛和塾学习的企业家超过1万6千人,“塾长”稻盛和夫帮助盛和塾内外的无数人走上了幸福人生之路,自己的人生也在这个“利他”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幸福圆满。
进一步说,这种思想的升维不仅仅在个人生命和企业经营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将为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升维拉开序幕。
人类文明的进步,实质上是思想的不断进步,是逻辑模型的不断变革,再讲得精准一点,就是宇宙观、世界观的不断升维。
原始的“盖天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托勒密的“地心说”为大航海时代提供了理论依据;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商业文明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牛顿的“绝对时空说”缔造了工业时代;而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现代宇宙观,则开启了核能时代和电子时代。
然而,既往宇宙观几乎只追求对外在时空的认知,忽略了对物质内涵的关照,这让绝大多数现代人都误认为:科学的发展,即对时空外延的不断拓展,能够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由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