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历史轴心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和孔子分别是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思想文化中开源式的人物。英国哲学家怀特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在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诗人杜甫则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除了在对人类的伦理道德探讨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柏拉图和孔子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前者在《理想国》中描绘了一幅作者希望达到的美好社会画卷,后者也在《论语》中多次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本文试图对两位大家的政治思想中有关社会等级分划的部分进行简要对比,并附上一些浅陋看法。
社会分层思想来源
1.柏拉图的思想来源
柏拉图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伯罗奔尼撒战争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固有的弊端,苏格拉底之死更使得这种所谓的“民主”显得荒谬而不公,外部希腊城邦林立且纷争不断,混乱的政治生活使得柏拉图迫切地想建立起一个有别于现有政治体制的完美的国家,为此,他将目光投向了斯巴达的政治制度。“斯巴达对希腊思想起过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现实,一方面是通过神话……现实使斯巴达人在战争中打败了雅典,神话则影响了柏拉图的政治学说以及后来无数作家的政治学说。”
作为古希腊时期仅次于雅典的第二大城邦,斯巴达的政治体制以其纪律严明、崇军尚武而闻名于世,它的社会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第一等级是斯巴达人,准确来说是城市中的公民;第二等级是皮里阿西人,来自被征服的边远地区的居民;第三等级是希洛人,是城邦中从事农业活动的奴隶。阶级间不可逾越的壁垒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斯巴达政体的稳定。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斯巴达和克里特政体”列为仅次于自己“贵族理想政体‘的颇受赞扬的政体。
2.孔子的思想来源
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孔子却回溯过去,渴望在已逝的西周盛世中找到社会的理想蓝图。甚至他在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时,说的也是“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制礼,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典章制度,涵盖了政治、经济、日常、人伦等诸多方面。周礼的实质和核心是等级制和和同性:它将人按照阶级、血缘、性别(后者又包括了伦常、年龄甚至辈分)甚至部族、国家……划分为若干等级,其间各种等级呈并行与交叉的复杂态势———具体而言,在垂直的等级中,有阶级的分野和同阶级中阶层的划分,这种分野与划分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所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西周运用这套典章制度,严格划分了尊卑、贵贱、亲疏、长幼的界限,同时又运用情感上的尊敬、仁爱对等级之间进行调和,避免过于剧烈的等级冲突。
至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王权”向“霸权”逐渐过渡,各诸侯国征伐不断,西周时赖以维持社会稳定的礼乐制度根基受到动摇,“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等僭越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在这个时期中,各诸侯国发生的弑君事件就有40余起。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孔子有感于社会礼崩乐坏,世风衰败,再加上自己从小受到正统的礼乐文化教导和熏陶,故而对西周制度怀有深切的追念与向往:“周监三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并以此为自己终生的政治理想。
社会分层思想内容比较:
1.社会分层的阶级框架
(1)柏拉图的阶级框架
柏拉图的理想国以正义为核心,由个人的正义扩而推至城邦的正义。他所认为的正义的城邦由三个阶层的人组成:统治者,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武士,负责保卫城邦;生产者,负责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这三个阶层的人分别具有三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只有各个阶层充分发挥自己的美德,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不干涉,这样的城邦才是正义的。他的阶级划分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①以个体所具备的美德为划分标准,三种美德最终统一于正义,正义是最高的善,正义的城邦是最理想的
②城邦的正义必须以个人的正义为前提。但是个体所具备的美德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阶层的人共同协作,才能达到城邦的正义
③理想国的社会不是扁平的,而是纵向金字塔式的结构。统治者只有一位,由具备最高智慧的“哲学王”所担任,武士的人数次之,生产者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担任
④三个阶级的顺序不能颠倒,阶级必须是固化的,阶级之间禁止流动,否则就是不正义的
(2)孔子的阶级框架
虽然孔子并没有著书立说来系统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是从与其人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尤其是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他零零碎碎的话语背后透露出来的政治思想。
前文已说过,孔子对周礼十分推崇,而自上而下宝塔式的等级秩序是西周政治制度的核心,故而孔子的理想社会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树状结构,如果也像柏拉图那样对各阶层做出明确的区分,那么孔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中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人:君、臣、民,进一步概括,则“臣”与“民”可以归并,形成了“君子”与“小人”两大等级。只有君主行仁政以爱民,臣民忠君尊王,社会才能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这种阶级框架的特点概括如下:
①纵向树状结构,统治者只有一位,臣民以“君”为中心运作,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模式
②君与民之间的义务关系是双向的,仅要求百姓忠君是不够的,君主必须肩负起教化民众,仁爱百姓的责任。如《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等论述。
③国家的稳定和谐是以个人的修养为基础的。儒家讲究内圣外王,尤其注重统治者道德品性的修行,《论语》中的理想人格“君子”有时是带有政治地位色彩的
④不同阶层之间不能进行跨越。僭越一直是孔子深恶痛绝的事情之一,看见“八佾舞于庭”,便感叹“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孔子不但不主张下级对上级的跨越,也反对上级从事下级的工作:“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可见孔子认为统治者与百姓各有其职,且也应该各司其职,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应该超越阶级规范从事自己职责之外的事
⑤阶级框架下的“情本体”内涵。“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谈“礼”从来不仅仅停留于外在的规范约束,他更注重内在的“仁”的修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无论是君臣、父子还是朋友之间,礼仪规范固然重要,但必须本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发,继而自然遵从外在的“礼”
2.阶级框架的比较
(1)柏拉图与孔子为理想社会设计的分层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
①肯定了社会分级是必然的
②社会等级有高低之分,最高等级的统治者只有一位
③阶级之间禁止跨越和流动。不同阶级的人有专属于自己的职责,各个阶级应当各司其职,禁止“越俎代庖”,从事不属于自己阶级所从事的工作
④个人修养是理想社会的基础之一。除了宏观上各阶级的互相配合,个人的道德品质必须能够支撑起社会的稳定有序运行
(2)差异之处
①划分标准不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不同个体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美德承担不同的责任;而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划分的依据,他更多是站在先天继承的身份的角度来看待等级秩序
②相比于柏拉图,孔子还突出了伦理角度的层级划分,如父子、兄弟、夫妻等
③相比于柏拉图,孔子将合乎人性的情感作为等级之间的润滑剂,以“仁”作为“礼”的核心内涵,使得他的等级划分更具有人性温情
个人看法
“人的贵贱贫富、智愚强弱的程度已足以使人们分成无数的等级。”柏拉图和孔子对社会分层的必要性做出了肯定,但是他们进行等级划分的目的不是为了造成奴役、剥削、对立、冲突,而是在认识到人类个体能力品格多样性的基础上,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各尽所能、和谐高效的社会模型。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思想尤然。尽管很多伟大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包含了对自身时代的批判和不满,但它们也无可避免地忠实反映着那个时代。孔子和柏拉图生活于奴隶社会,他们自己本身就带有奴隶主贵族阶层的身份。这种将人固化在某一阶级中的做法原本就与人性的复杂、能力的多样相矛盾的。更何况两位思想家将整个社会的命运交付在金字塔顶尖的统治者手上,寄希望于统治者的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这种阶级划分,初衷固然是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但经由后世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很容易就会沦为美饰阶级压迫的说辞,得到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参考资料:[英〕罗素,何兆武等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杜芳琴.等级中的合和:西周礼制与性别制度[J].浙江学刊,(04):-.孟翔为.从鲁国的弑君现象看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J].绥化学院学报,6,36(06):76-79〔日」福泽渝吉,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