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政治综合探究

课程介绍

本课对先秦的政治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并做了适度深化,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性训练。对先秦政治的特征还做了视频讲解,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备考能有所帮助。

“先秦器皿上的纹饰”

主干知识

1.“家天下”局面的开始——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政治权力由“禅让制”变为家传,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

2.“家国同构”之源——宗法制: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

3.容易误读的“封建”——分封制:

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通过层层分封,形成贵族内部森严的等级,周王成为“天下共主”,相对于商朝,这一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4.天人合一:

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将“天”说成是自然与社会的主宰,以证明王权神授,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

例题实证

1).(年全国Ⅰ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5.第一次政治大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政变和改革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政权,争霸战争与兼并战争推动了分封制瓦解,中国在政治上由分裂走向统一,贵族血缘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化。

深化拓展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当时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分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贵族政治;

(3)遇事必卜、敬酬鬼神----神权色彩;

(4)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等级森严;

(5)分封与宗法互为表里,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家国同构”;

13:58

2.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

(1)含义:

①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

②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③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先秦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三位一体,形成“家国同构”的华夏文明的文化认同意识,影响深远。

例题实证

2).(年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年全国Ⅰ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4).(·四川省教考联盟三模)《荷马史诗》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汇编成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四年一次的泛雅典娜节上,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节目。在现实生活中,古希腊人从《荷马史诗》中摘章引句,用以解答有关道德与行为的问题,甚至在城邦间的领土纠纷中引用荷马诗句来作为自己的有力证据。这表明《荷马史诗》(   )

A.成为共同历史文化心理的源泉

B.提供了政治准则和日常生活的样板

C.植根于城邦民主政治的时代潮流

D.铸就了全希腊的宗教政治道德宪章

“文化认同”

(2)意义

①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文化认同具有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等功能。

②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族群的认同不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

3.“宗族观念”对中国制度的深远影响

宗法制度文化以观念和习惯的形式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生活,主要表现为: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治体系。

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的政治体系被打破,但是,宗法制度文化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皇权配置基本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地方大族对封建法纪、封建社会秩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以尊卑等级为标准确立权利、义务。

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务。

(3)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族群力量。

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一是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二是修建族谱维系尊宗敬祖制度。

(4)以伦常纲纪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

宗法血缘关系将政治体系与伦理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宗法文化既是一种政治文化,又是一种伦理文化,处理政治关系尤其是处理伦理关系都依赖于宗法为根本的伦常纲纪,伦常纲纪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民族的象征”

巩固训练

1.(·高考全国卷Ⅲ,T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高考全国卷Ⅱ,T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4.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史现象表明了(   )

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5.(·高考全国卷Ⅰ,T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6.(·高考全国卷Ⅲ,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7.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   )

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

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

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

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

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

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

参考答案

例题实证

1).B

2).C

3).A

4).A

巩固训练

1.A

2.A

3.B

4.C

5.B

6.B

7.C

8.C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21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